村村通工作方案一、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村村通”工程自年实施以来。市共完成了795个行政村和1347个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解决了全市近百万农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全市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目标,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市农村广播电视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尚不平衡,一些贫困山区广播电视覆盖仍然存在标准不高、管理滞后的问题,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出现滑坡,部分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质量不佳,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不高。这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市政府要求: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全面推进新时期“村村通”工作。二、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任务(一)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基本服务水平。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工作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市农村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和质量,逐步消除“盲区”增加第1页共4页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丰富服务“三农”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立健全推进“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二)主要任务:1推进实施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市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为5123个自然村。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部工程,其中年、年各完成1500个村的建设任务,年完成2123个村的建设任务,力争年实现工程全面验收。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长效”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本地特点、群众欢迎的技术手段实现“村村通”鼓励距离城镇较近、有条件的农村采取有线光缆联网方式,边远、居住分散地区采取共用卫星接收方式进行建设,使“盲村”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和本省的8套以上电视节目和4套以上的广播节目,并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农户收听收看到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2启动实施全市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统一部署。切实做好黄冈电视台一套节目和黄冈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的无线覆盖工作。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站)作用,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增加转播节目套数,加强运行维护,使全市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本省、本市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在内的无线广播电视节目,享受到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3丰富服务“三农”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原则。同时提高制作质量。市、县(市、区)广播电视部门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涉农专栏、专题节目,加强与科技、教育、司法、文化、卫生、体育、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合作,不断丰富节目资源,增加科技兴农、法律知识、卫生防疫以及文化娱乐等服务“三农”广播电视节目。4建立健全“村村通”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以县(市、区)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统一规划、第2页共4页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全市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我市新时期“村村通”工程建设(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