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消毒方案1、桌椅、床、楼梯扶手、门把手等物体表面消毒消毒每天2次:用含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擦拭桌椅、小床,楼梯扶手,特别是门把手等孩子经常接触的部位,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试干净。2、地面消毒每天2次:用拖把蘸取含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拖地消毒地面,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试干净。3、衣服、被褥消毒勤换洗衣服,勤洗澡。被褥阳光曝晒,每次30分钟以上。5、玩具消毒每天1次:塑料、木制、橡皮玩具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或擦拭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用干净布擦干,备用。每班配备2套玩具,供消毒轮换使用。6、口杯、餐具消毒每餐消毒一次。将口杯清洗干净后,可选用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温度100℃),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远红外线消毒柜,温度达到125℃,维持30分钟,消毒后温度降至40℃以下在开柜,防止口杯炸裂。口杯、餐具每个儿童2套,供消毒轮换使用。7、毛巾消毒每天1次:将毛巾清洗干净后,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温度100℃),或煮沸消毒30分钟。毛巾每个儿童2套,供消毒轮换使用。8、手消毒饭前便后彻底清洁双手,采用肥皂流水洗手。9、厕所及其地面消毒每天2次: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洗刷便池,厕所的地面每天用上述消毒剂拖地。10、便器消毒托班便器用后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第1页共11页11、空气消毒(1)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2)紫外线灯消毒每天消毒2次活动室、寝室空气采用紫外线灯消毒,每次照射时间应大于130分钟。(3)过氧乙酸熏蒸房间密闭后,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1h,即可开门窗通风。12、含氯消毒剂的配制以含60%有效氯的二氯异氰尿酸钠为例,配制500mg/l含氯消毒剂,需原药1200倍稀释。预配制500mg/l含氯消毒剂1200ml,取原药1g,加水至1200ml。13、含氯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1)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2)所需溶液现用现配。(3)配制溶液时应戴口罩、手套。(4)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作有色织物的消毒。(5)物体表面消毒后,应用清水擦拭干净,防止腐蚀和去残留。13、紫外线消毒注意事项(1)使用紫外线灯消毒时,人不得在室内。(2)使用的紫外线灯新灯强度≥90u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uw/cm2,低于70uw/cm2及时更换灯管。14、使用过氧乙酸注意事项(1)二元包装的过氧乙酸,需先将a、b两液混合,经24-48小时后才能使用(以说明书为准)。(2)消毒时,室内不得有人。第2页共11页(3)过氧乙酸不稳定,应贮存于通风阴凉处。(4)过氧乙酸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用漂白作用,金属制品与织物接触后应用清水擦拭或清洗干净。(5)药液配制或消毒时,谨防溅入眼内或皮肤上,一旦溅上,马上用清水冲洗。(6)消毒作业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戴好护目镜和橡胶手套。第二篇:手足口病消毒隔离制度手足口病病区消毒隔离制度一、医护人员的防护:1.戴圆帽、外科医用口罩,穿长袖工作衣裤、密闭鞋,才能进入隔离区,口罩至少每4小时更换一次,污染后随时更换。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时必须戴手套,需同时为患者进行多项操作时,应按污染程序从轻到重,否则更换手套后方可进行另一项操作。病人之间必须更换手套。戴手套前、脱手套后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二、环境管理:1.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2.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病区按疑似、临床、重症病区设置。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3.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遵循洁至污原则执行。4.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一床一桌一巾。衣物、被褥、玩具等要常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5.每天必须对物面如门把手、桌椅、床栏、输液架、氧气筒等设施和物品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三、病陪人管理:1.病房内多通风,不要交叉坐床及到其他房间,不要共用生活用具、避免太近距离接触、谈话,避免口鼻互对。陪护人员接触孩子前后均要洗手。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