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为完成2016年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贯彻落实省、市下达的寄生虫病防治目标任务,根据《市2016年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特制定市2016年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方案。一、疟疾防治按照市卫生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疟疾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行“三位一体”疟疾防治工作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综合防治”原则,加强对消除疟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专业队伍,完善监测网络,开展疟疾防治业务培训,提高疟疾病例诊断、传染源管理和疫点处置能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各项措施,不发生本地疟疾病例,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发生和传播。(一)提高监测能力,加强质量管理1、加强疟疾镜检站建设各级医疗机构均要建立疟原虫镜检站,配备镜检设备及相关试剂,同时要配备稳定的并通过上级业务机构培训合格的镜检人员,切实做好发热病人的疟原虫镜检工作。市疾控中心要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镜检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推广快速诊断试纸条(rdt)的应用。市疾控中心疟疾中心镜检站应对全市“三热”病人血检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考核,开展疟疾血片复检和血片质量互审。2、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和质量管理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全年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工作。全年血检不低于乡镇辖区人口数的0.1%,合理按排全年的血检任务,疟疾传播季节(5-10月份)血检人数不低于全年血检总数的80%。外出务工的归国人员要全部开展发热病人血检。每月(截止25号)制作的发热病人血片,染色镜检后,于月底前将血片和统计报表报送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疟疾中心镜检站复核各医疗单位已检阴性血片的10%以上和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同时将网报疟疾病例血片、滤纸血及抗凝血送市疾控中心复核。市疟疾中心镜检站要留存复查血片及原始记录表一年,以备上级抽查。第1页共4页(二)规范治疗措施,储备抗疟药品为提高疟疾病例治疗及时率,杜绝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市疾控中心应按规范要求储备抗疟药品,加强对抗疟药品的保存和使用管理,及时向医疗机构提供所需药品。对所有疟疾病例按《省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规范的免费抗疟治疗,实行全程督导用药。对采用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的恶性疟疾病例,用药结束后(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后第3天、青蒿琥酯或蒿甲醚注射治疗后第8天)需再次采制厚薄血片和滤纸血各2张,以观察抗疟治疗效果。按规定,在疟疾传播休止期(5月份之前),对周庄镇周北村去年发生的1例三日疟病人,采用“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休止期根治治疗。(三)开展病例核实,做好疫点处置按疟疾疫情处置规范要求,全面推行疟疾散发疫情“1-3-7”工作模式,做好传染源管理和疫点处置工作。1、疟疾疫情报告与病例核实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疟疾病例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在抗疟治疗前采制厚薄血片3张、滤纸血2张(每张2个直径1.2cm的血斑)和抗凝全血5ml,及时将血片、滤纸血、抗凝血送市疾控中心进行病例核实。市疾控中心要及时对送检血片进行复核,确认疟疾病例和疟原虫虫种,指导医疗机构制定用药方案,完成规范治疗。并尽快将血片、滤纸血、抗凝血报送市疾控中心。2、疫点调查和处置病例确诊3日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判断是否为本地感染病例。同时,完成专报系统中“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信息录入,并用显微摄影系统拍摄镜检复核所见疟原虫图片报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输入性病例的判定严格按照《消除疟疾技术方案(2011年版)》中输入性疟疾的定义和判定标准进行。市疾控中心应在疟疾病例确诊7天内,组织对病例所在自然村或居民点进行调查,确认疫点是否存在疟疾传播条件,按要求进行疫点处置,完成专报系统中“疫点调查与处置表”的信息录入和上报。疫点处置方法。规范全程治疗疟疾病人,对病家周边群众第2页共4页进行走访,向居民发放防治宣传材料,开展媒介种群调查;疑似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性间日疟病例,需对其所在自然村或居住地周围100米内的居民进行疟原虫血检或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筛查,并采制滤纸血;对境外输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