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对策分析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VIP免费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对策分析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_第1页
1/11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对策分析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_第2页
2/11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对策分析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_第3页
3/11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对策随着我国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度被视为计划经济优越性的无“失业”人员的状态被不可避免地打破,“失业”二字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各种表格和大小报刊,一批又一批的(尤其是国有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岗、分流甚至失业,成为人们不能不关注的热点。一、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从的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待(失)业率才1.8%,而2002年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4.0%。我国在10多年的时间里,失业率上升了122%。如果从传统计划经济或者是经典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失业率确实是高的,上升速度也确实太快。但是,如果放在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大的范围,用世界的眼光来看,我国的失业率并不是特别高。谈到失业率,我们一定要用准确、的概念来表述它。失业率有几种:一个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一个是“城镇调查失业率”,再一个就是“不充分就业率”。首先,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2002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4.0%,而全世界的平均值为7%。即使按照有些人的,把各类企业下岗职工中没有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和各类学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的也计入失业的话,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只是7.18%多一点,与世界平均数基本相当。其次,来看“城镇调查失业率”。如果不分户口,只根据居住地和工作情况统计,国家统计局做过调查。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标准,我们规定: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具体是指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具体是指如有工作,两周内可以上班)并正以某种方式在寻找工作的人员。这个定义的核心是“正在寻找工作”,而去劳动就业部门登记只是寻找工作的一种方式。这个失业定义,完全是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这种抽样的城镇的调查失业率为5.3%左右,的失业率只是0.6%。如果城乡统算的话,失业率只是1.9%。目前,世界多数国家失业率均大幅度上升,连美国也近6%(2002年4月),我们公布一个不到6%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根本不会引起大的社会震动。反而,会消除大家对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不信任感,让外国人和老百姓认为我们比较实事求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关系,我们的统计体制可能把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失业率夸大了!中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与中国的城市的人均GDP一样,也存在被高估的现象。比如北京,本地人口1100万,外地人口320万,外地人对北京GDP总量是有贡献的,而算人均GDP的时候,并没有把他们包括进去,偏差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从全国来看,城镇失业率计算公式的分母少算了8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率(也有人称为农村失业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多算了8000万人,由于城镇农民工的失业率不到1%,所以真实的城镇失业率和真实的农村失业率可能都没有那么高!按这样的统计口径来看,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就会由7%左右下降到5%左右。第三,来看“不充分就业率”。不充分就业率,比城镇调查失业率更宽泛一些,严格地讲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的是一点工作也不做的人,而不充分就业率里统计的是,一周时间之内,劳动时间不足本国法定工作时间一半的人。拿我国来说,一周工作时间是40个小时,那么,一周工作时间不到20个小时的人就是不充分就业者。中国的不充分就业率是31%,全球不充分就业率是33%左右。按照这样的判断标准来说,中国的失业问题虽说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就业矛盾已经非常复杂。比如:失业人员和大量新成长劳动力的并存;下岗职工再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进城的碰撞;转轨型失业与经济全球化失业的交汇等等。展望2003年,劳动力供给主要包括:(1)到2002年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登记失业者大约773万人;(2)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大约450万人,其余社会上的其他下岗职工大约200万人。(3)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考虑城市化因素,2003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供给将达到900万人。关于2003年劳动力需求预测:2001年我国GDP增长7.3%,就业弹性系数大幅度回升达0.18。如果“十五”时期保持预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这一弹性系数,那么每年新增劳动力约在900万人左右。按照13%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保持1996~1998年的平均水平0.12,“十五”时期每年新增就业约1000万人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7~2001年五年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对策分析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