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预警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纠纷隐患,防范和减少纠纷的发生,特制订纠纷预警方案。一、目的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发现病人家属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诊疗、护理,服务态度、后勤服务等)存在异议,或服务工作存在某些缺陷,以及某些特殊情况有可能演变为纠纷时必须发出纠纷预警。可是必须高度重视,组织全科护理(工作)人员对纠纷隐患进行分析,制定方案,专人负责,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患沟通,力争化解医疗纠纷隐患。二、预警分级根据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是否可以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将医疗预警为三个级别。(一)三级。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较轻,有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问题可以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二)二级。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较重,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有可能得到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将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三)一级。医疗纠纷隐患严重,极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医疗纠纷,即使经科室全力解释、协调问题也难以解决,隐患所涉及医疗缺陷明显,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三、纠纷预案根据医疗纠纷预警级别的不同,医院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案。(一)三级预案预警情况。病人正常死亡,出现病发症,病情发生重大变化,病危,重大手术,创新技术、重大抢救、诊断不明、治疗效果欠佳;医护工作中不存在缺陷,但病人及家属对医院的工作有不理解或不满的预兆(包括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以及后第1页共22页勤、检验、收费方面的问题);有演变为纠纷可能性的其他情况。(二)二级预案报告情况。病人死亡(猝死)原因不明,出现较重的病发症,病情突然恶化;医护工作中存一定的缺陷,病人及家属有不满表现,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演变为纠纷处理难度较大。处理方案。医护人员发现预警情况后,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科主任、护士长接到预警报告后,应在二十四小时内上报相应主管部门备案(门诊科室上报门诊部、护理问题上报护理部,住院病人上报医院安全科、医务科)。科室立即讨论、分析,制定消除隐患的方案、实施办法,并确认负责人,力争化解医疗纠纷隐患,及时将处理情况上报相应主管部门。若科内处理不力,隐患进一步加重,则预警级别上升为一级预警。(三)一级预警报警情况。医护工作中存在明显缺陷导致病人死亡、残疾、严重病发症,病人及家属有极度不满表现,甚至威胁,极有可能演变为医疗纠纷。处理方案。科室发现预警情况后,科主任、护士长立即上报相应主管部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上报行政总值班院长)相应主管部门立即派人与科室主任、护士长及相关人员共同讨论、分析,制定消除隐患的方案,并上报分管院长。在积极消除隐患的同时,争取把握一旦转为医疗纠纷时处理的主动权。四、要求(一)科室建立以及科主任为组长的指控小组,制定医疗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医疗安全登记本,详细记录医疗纠纷预案落实情况,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住院号、地址、工作单位、电话、本院联系人、诊断、主要诊疗方案、主管医护人员、预警内容与隐患相关的医护人员、上报人、处理经过、结果。(二)科室建立医疗安全通报制度,医护人员每日交班、查房时,必须将医疗纠纷隐患情况作为交班内容向科室主任、护士长、上级主管医师报告,须上报相应主管部门的一级预警、第2页共22页二级预警一般采取书面材料的形式上报,如情况紧急可以口头上报,但事后必须补充书面材料。(三)医院相应主管部门建立医疗安全登记本,定期检查科室的医疗隐患预警的落实情况,并作为科室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督导出现医疗纠纷预警的科室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四)出现预警情况应积极制定和落实处理方案,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隐瞒事实真相。未发出预警,可是不积极处理隐患,演变为医疗纠纷的科室,医院将严肃处理。发出预警,可是积极处理隐患,未演变为医疗纠纷的科室,医院不做处理。没有提前预警,而病人或家属直接投诉的医疗纠纷,若医疗纠纷导致医院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