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研究》研究方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主研:赵友梁王宇明马治淮贺劲松付丽华一、课题的界定农村初中学生。县城以下的乡镇初级中学学生。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轻者,厌学的孩子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多思多虑,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重者,当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再也学不进去的时候,当他觉得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的时候,他就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干预策略。以我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厌学成因,边实践边研究,探索出可供操作的措施,让更多的学生摆脱厌学的困扰。二、课题的提出(一)课题产生的背景小锟,男,14岁,八年级学生。初一成绩一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进入初中二年级以后,成绩下降。父母在上海务工,每年才能回家见一次,由外祖父管理教育。今年九月,租房到街道居住。最近,上课的时候不专心,自习课上经常与其他同学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多次不交作业,还常常在课堂上吃零食,老师多次教育,没有多大变化。偶尔1/18有不到学校的情况出现。小萍,女,今年15岁。小萍读小学的时候,父母感情不好,最终离异。她和姐姐都由父亲抚养。初中一二年级,她的学习成绩位于全班中等水平,其他方面也还可以。最近几个月,发第1页共14页生了较大变化,数学课还在认真学习,其它课程几乎已经放弃了。小涛是一名九年级学生,今年14岁。他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可到了初中,初一时成绩还是很好,处于班级的上等水平,到了初二,随着功课难度的加深,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因为考试成绩差,多次遭到家长责骂,老师的批评。一次,班级一个同学告诉他,网上有许多游戏很好玩,因而迷恋上网,有时候,深夜起床,上网玩游戏。最近,他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不想上学。上课也是无精打采的,提不起精神,老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老师对他多次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他不愿意听课,不愿意记笔记,特别是英语课,拿起课本就烦。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中小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对我国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农村初中厌学学生”也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它给无数师生带来了福音。然而,我们在为素质教育大声喝彩的时候,同时也为不少青少年忧虑,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2/18甚而对一向视作“宝”的分数也不再看重。对此,教师也在犯难,“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不难看出,“厌学”已成了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这个学习阶段可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命运.这个尴尬的成长阶段,不合适宜的出现厌学,是我们的同学、家长和老师所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棘手问题。1、父母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和严重的家庭问题,影响学生厌学的家庭教育因素很多,可以分为客观性变量和主观性变量两个方面。客观性变量主要是指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等。主观性变量第2页共14页主要指家庭教育中与家长本人的观念、意志、行为等相关的因素,如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等。厌学学生的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均偏低。现在农村的家长,他们本人接受的教育就先天不足,有一定比例的家长既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即使有的家长经济上比较富足,但是精神生活贫乏,对子女的教育不得法,他们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用于吃喝玩乐,而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导致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