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贫困户扶志扶智实施方案扶贫重在扶志贵在扶智——来自苍溪精准扶贫一线的报告民之疾苦,国之要事。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与技能的贫乏,信心与斗志的缺乏。给钱送物、修路搭桥,基建式扶贫见效虽快,但没有贫困主体的积极参与,就像无根之木,难以为继。去年,按国定贫困线标准,“贫困县”苍溪规模识别贫困人口9.5万人。缺乏劳动力与生产技能成为制约脱贫的最大瓶颈。9月下旬,记者在苍溪多个乡镇采访时发现,该县通过扶志与扶智双管齐下,抓住了要害、抓到了关键,去年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考核中荣获第一,今年已实现1.5万人脱贫解困。激发自我奋斗动能国庆期间,岫云村支书李君没休假,他忙着在网上筹划爱心拍卖村里贫困残疾人养殖的土鸡。残疾人基本生活有相关政策“兜底”,为何还搞爱心拍卖。“扶贫不是捐钱给物,我反对那种填鸭式的扶贫。扶贫重在扶志,残疾人一样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实现有尊严的脱贫。”在李君看来,捐钱赠物只能扶一时,缺乏贫困主体的努力,只会导致富一时穷一世。为何执着于此。李君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个懒汉,年轻力壮,却好吃懒做,家里穷得叮当响。每回村里分配相关补助时,他又属于扶持对象。村里老少爷们都反对,村干部也很为难。最可气的是,即使有了项目与资金,懒病不除,时间长了贫困依旧。“一定要调动贫困主体的积极性和信心,这样的扶贫才能长久。”在岫云村试点开展的“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正是基于此类现象开展的爱心扶贫。李君发起成立的一村一品公司在山村收购原生态农产品,再销售到大城市。在保证农产品质第1页共4页量的前提下,对贫困户实行收购价上浮一到两成,对残疾人和绝对贫困户实行爱心拍卖。在岫云村,让记者感动的是,从老到少,甚至残疾人,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们不等不靠,脚踏实地地努力着。去年,“远山结亲,以购代捐”实现合作农户人均增收1800元,超过全省平均。现在,这一模式已推广至50余个行政村,今年将实现3000户贫困户直接参与,合作农户在2017年之内即可在全县提前脱贫。“扶起贫困主体自主脱贫的‘志气’,就等于激活他们自我奋斗的‘动力’,这样的精准扶贫是双向努力,更加精准有效。”采访中,XX县区委宣传部部长范舜华告诉记者。扶贫扶志更要自强红雨村是歧坪镇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典型的贫困村。直到去年,村上还没有一截水泥路,没有一项产业发展,人均纯收入仅1000元左右。“没有水泥路,车进不来,养的猪要自己背到镇上卖,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留下些老弱病残越来越穷。”红雨村主任赵朝平告诉记者,县里扶贫资金有限,项目有限,一听说没水泥路,项目更没戏了。与其坐等不如自强。转机来自于村里一位73岁的老人的无私行动。老人叫侯顺德。他把一生辛苦积蓄的养老钱24万捐出来,硬化了1公里的通村路。老人说:“路不通,这辈人穷,下辈人还要继续穷。”在他的影响下,村民们各尽其能,拿钱出力。2014年,红雨村硬化村组路6公里,目前还剩下最后1公里多的路正在硬化。“侯顺德被评为咱们镇的百姓好人,他是我们全村的榜样,大家现在不管是修路还是发展产业积极性都很高。”赵朝平说,村里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坐等帮扶不如自力更生。在乡镇XX县区级单位广泛开展的“百姓好人榜”评选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发展前路:村支书宋富身患恶性肿瘤仍坚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退休干部杨胤恢每年交纳5000元党费支持家乡建设""有志者事竟成。百姓好人榜、百姓大讲堂、百姓大舞台、第2页共4页百姓帮扶队、百里示范走廊“五百工程”在XX县区统筹推进。将送钱送物送项目与扶志送精神有机结合,使得当地扶贫工作更有效,也更长效。精准扶智增产增收三川镇卧龙村村民程道洲最近准备“放手一搏”。今年8月,在县农业局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了猕猴桃种植技术后,他回来便将自己几十年的存款全拿了出来,准备大干一番,“以前没技术,不知道可以做什么,现在有农业局的指导,不怕干不好。”想干,不敢干,不知道怎么干,是不少贫困家庭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XX县区给出明确答案:治贫先治愚、扶贫贵扶智。9月16日,该村的挂联部门县农业局为三川镇卧龙村、柳树村两个村的贫困户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