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可视化视角研究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及预防对策摘要:近些年来出现的大量校园暴力案件与新闻带给社会以及学生极大的影响,对学生成长来说,校园暴力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校园暴力不仅会伤害与摧毁青少年的身体,同时也会对青少年的精神造成负面影响。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都要做好对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本文通过对有关暴力的统计分析,找到校园暴力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希望能够带给青少年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关键词:校园暴力预防对策综合分析一、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校园暴力作为这几年频频出现的热点,引起了全社会的重点关注。曝光出来的“施暴者”们的施暴手段令人发指,本该处在花季的青少年正是认真学习的阶段却为何会变得如此戾气?面对校园暴力的特殊性和严重性,本研究重点利用信息可视化分析目前国内校园暴力的现状,从直观简洁的大数据中思考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新的预防对策。与此同时,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校园暴力事件。也给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一个正确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参考。二、校园暴力的现状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调查现在校园中青少年暴力事件的现状。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能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生长,同时也能够维护学校教学正常秩序。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几率。本文在综合分析各种数据后得出现阶段校园暴力的特点如下:(一)低龄化趋势明显,网络暴力高发随着网络的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暴力逐渐变为校园暴力的另一个新的场域。由于网络的自由度非常高,且不需要实名制,加上还有群功能,可以团体作案,这直接导致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上受到的暴力几率大于在实际生活中受到的暴力。由于网络不需要实名制,且可以匿名,渠道的排他性导致传统的校园安全系统防线并没有什么用处。经网络中介化之后产生了暴力行为,其传播范围,危害后果大大增加。在分析大量的网上出现的校园暴力视频之后发现,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往往使用非常残忍的手段长时间地进行夸张性的表演。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进行网络围观,从而获取更大的曝光量。(二)性别差异明显,女生暴力持续升温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男生多是发生暴力冲突,比如说直接聚众斗殴。他们会进行肢体冲撞攻击,故意伤害或者抢劫,他们的犯罪类型往往有较高的辨识度。与男生相反,女生校园暴力的方式则非常的隐蔽。她们会避免有肢体上的接触,同时较为倾向于向受害人实施心理暴力,或者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实施暴力。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性别中性化,女生男性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近些年女生校园暴力的比例逐年攀升,呈愈演愈烈之势。根据法制舆情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从2013年1月到2015年5月,仅媒体报道的网络暴力事件中,女生和女生之间的暴力冲突就占所有暴力事件的32.5%。女性施暴手段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暴力行为常常与性相关,带有更多的性侮辱成分,具有逼迫性,虐待性和表演性等特点。(三)团体作案为主,多有旁观者在场整理校园暴力发生的各个过程,发现很多都是团伙作案进行校园暴力。北京市高院的未审庭庭长赵德云对北京市近五年来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犯罪事件进行了通报,在通报的57起案件里,共同犯罪占总案件的62.5%,被告方同时有多人,而被害方只有一人的案件占总案件的44%,发生冲突的双方都是多人的占总案件的56%。团伙作案主要与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团伙作案首先既能保证成功率,其次也可以减轻个体心理负担,然后将个人恐惧情绪和内疚感分散。校园暴力在发生的时候往往有其他人围观,通常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围观。网络上出现的暴力视频,往往也是由旁观者进行拍摄,同时旁观者会对受害者进行嘲笑讥讽,甚至恶意的解说。宋雁慧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25所中学里面的2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1.4%的学生曾经旁观过校园暴力,其中有34.7%的学生多次成为校园暴力的旁观者。(四)模仿性强,易发生角色逆变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和施暴者长期处于同一个生活环境,这样往往会导致他们彼此之间角色的互换,发展出更多的模仿性犯罪事件。校园暴力里的受害者如果在受害后,不能够及时地接受心理疏导和校园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