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现状1.公司业绩偏好从本质上来说,机构持股是委托代理行为的一种体现,机构投资者必须时刻将委托人财富的保值增值作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和工作,确保委托人财富的持续增加。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保值增值,促进收益效率的提升,就要将那些经营业绩好的企业作为主选企业,于机构投资者而言,重点关注那些盈利能力强的公司股票。分析过往相关研究可知,有部分文献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公司业绩和公司经营情况两方面着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无论属于那种时期,只要公司经营业绩好,净利润高,机构投资者就会把持股目光放在这些公司上,并推动持股比例的大量升高。汪光成(2001)指出那些经营业绩突出,成长性强的股票一般是基金偏好持有的主要对象,李强和黄国良(2007)指出,当处于市场波动期时,机构投资者偏好那些短期拥有极强的偿债能力,而且盈利能力相对较高的公司;然而一旦处于市场低迷期,则那种具有显著的盈利能力,成长性强以及在长期偿债上又优势的公司会更受欢迎;当处于市场上升期时,那些盈利能力强的公司依旧是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主要对象。其实,无论是国内机构投资者还是国外机构投资者,那些盈利性强的公司大多都是其偏好的主选公司(KansilandSingh,2017)。2.市值偏好相关文献证实,对境外机构投资者来说,那些在市场上拥有绝对大的市值的企业,往往是他们偏好和青睐的对象。分析境外投资经验可知,Dahlquist和Robertsoon(2001)将研究视角放在了瑞典市场的外国机构投资者。通过最终研究证实,对外国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往往青睐于那些市值大、现金资产较多的上市公司,对其显露出明显的偏好。分析以往的投资现状可知,对大多数基金类公司而言,那些市值相对不高的“黑马”股往往是他们偏好的主要对象。所谓“黑马”股,就是指在最初阶段市值相对不高,所以被市场忽略了,而这类股票的股价极具爆发力,只要公司业绩明显高于市场预期,则就会增加这类股票的股价弹性。就算业绩的高增长趋势不够明显,而投资者对“黑马”股关注度的提升,也能促进股值的不断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想从将近3500只股票的A股市场中准确的找寻到“黑马”的踪影,这对基金经理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战,这种挑战费时费力,更重要的是,你很难准确判断爆发期的到来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有很多基金经理和机构投资者,逐渐摒弃了挖掘“黑马”股的偏好,他们将投资的目光放在了大市值公司中,通过优中选优战略的实施,推动更多确定性的展现。分析2018年的数据可知,2018年,一季度基金重仓的A股公司家数1876只,二季度基金重仓的A股家数为1573只,前者平均A股流通市值为169.48亿元;后者为203.32亿元。然后通过对2017年一季度数据的分析可知,2017年一季度基金重仓的A股数量为2369只,平均A股流通市值为129.26亿元。2017年是基金持仓集中度的元年,也是从这时开始,基金持仓集中度呈现显著提高趋势,分析每期的基金季报可知,虽然基金重仓A股家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然而其流通市值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机构投资者,对大市值公司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偏好处于逐渐上升趋势。3.风险性偏好就保险公司而言,保险公司在股票投资过程中的主要资金来源以责任准备金为主。所谓责任准备金,是一种确保未到期责任的承担和未赔偿责任的处理而进行的一种以保费收入提取部分资金的一种准备金。从本质上来说,责任准备金属于保险公司的负债,并不能作为保险公司的营业收入而存在。如果以投保人的角度来分析,则保单购买人之所以选择缴纳保费,是为了确保自身在保险理赔中有足够的理赔资格,在这里保单购买人主要将理赔为重点而非将赚取投资回报为重点。因为于债务而言,偿还本息是一种强制性的业务,一旦由于投资失败而形成的债务违约,将不利于公司业务的继续运营,所以机构投资者的管理人员,对资金的安全性看得尤其重要。就社保基金而言,它的投资范围具有限制性的特点。根据相关行业条例显示,银行存款和国债在社保基金的投资中投资比例必须在50%及其以上,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在社保基金的投资中投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