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恨歌》的艺术美摘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元年写下了一首著名七言叙事诗——《长恨歌》。该诗不仅是白居易诗中佳作,作者本人也对此十分得意,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千百年来,人们广为吟诵这首落于唐诗中的璀璨明珠。同时也引起了后世人们对于叙事诗的研究与探讨,白居易通过诗歌的形式叙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故事,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使诗歌处处闪烁着艺术之美。关键字:《长恨歌》,叙事,感情,艺术美简介:白居易,于772年2月28日出生在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诗歌取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后世称他为“诗魔”与“诗王”。他本人不仅在诗歌方面成就很高,与诗豪刘梦得并称“刘白”,而且还和元稹一起对诗风进行改良,推行新乐府运动,合称“元白”。846年9月8日逝于洛阳,葬入香山。他著作丰富,传世之作有《白氏长庆集》,除去《长恨歌》,还有《卖炭翁》《琵琶行》等佳作。唐玄宗(本名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出生于洛阳,高宗与武则天之孙,睿宗第三子(故称李三郎),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公元710年,震惊当朝的“唐隆政变”,就是他和太平公主一起谋划消灭韦后集团所发动的。712年登基称帝,改年开元,唐朝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称为开元盛世。然而到了晚年,他开始溺于安乐,重用奸佞小人,因此有了闻名后世的安史之乱,唐朝这头雄狮也从此没落。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玄烨讳,多称其为唐明皇。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后还俗),唐玄宗之宠妃,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身材丰满,肤如凝脂,白居易形容她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美色成了她乱伦的原罪,公爹李隆基的觊觎使得她出家为女道士,得宠之后又被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高产诗人说得就是白居易,目前学界公认,在唐代所有的诗人中,他是创作数量最多的人,仅留存下来的就有两千八百多首,而李白所流传的诗歌还不到一千,李杜二人合起来也没超过他一个人。白居易的诗,不仅多,还泛,涉及生活的多个方面,形式更是五花八门,不过表达方式浅近易懂。感伤诗、讽喻诗,还有适闲诗、杂律诗,这是他自己划分出的四个类型的诗歌。以情才能更动人,《长恨歌》与《琵琶行》这两篇“感伤诗”可以说是奠定白居易诗歌地位的基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1,这是唐宣宗在吊唁白居易所写下的感慨。一千年后的清朝,赵翼也肯定了这两首诗的价值,认为只要有《长恨歌》与《琵琶行》,就算没有其他的两千多首诗,白居易依旧可以万古流芳。公元806年,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白居易创作了一篇非凡之作——《长恨歌》。那一天或许正是一个游玩的好天气,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二人恰好到了仙游县,正离马嵬驿不远,于是三人正好追忆起了安史之乱,想到杨贵妃于此地丧命,谈及了玉环和玄宗。王质夫感于该事,觉得应该传于后世,而非让之沉没在历史的长河,然而他自认为文笔一般,恐不能写出此情此事,就鼓励好友乐天,说他深于诗,还多于情,让他试着歌咏。白居易听此,大受鼓舞,一口气作出60句诗词,还根据最后两句给这首诗命名为《长恨歌》。这首诗作的艺术美,诚如清代文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赵翼大概意思就是说此诗能够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能吸引人的眼球,尤其还受到女性的喜欢,还因为诗的语言极好,艺术性绝佳,是其他诗人所不及的。有声又有情,传诵也就不奇怪了。一.浅显易懂,笔墨动人白居易的诗我们都知道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关于这一点,苏轼的《祭柳子玉文》提到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其中“白俗”即是指白居易诗歌具有浅俗、通俗的语言特点,《长恨歌》也不另外,全诗没有什么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