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VII基因多态性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摘要人凝血因子VIIa(FVIIa)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核心因子,凝血因子VII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会表现为相应的症状与疾病。多种疾病与凝血因子VII基因多态性相关,如冠心病、颅脑创伤性凝血障碍、儿童脑性瘫痪、肺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等。本文基于国内外凝血因子VII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疾病关系研究的发展现状,综合评述了凝血因子VII的基因多态性,归纳了与FVII基因多态性有关的多种疾病,总结了近几年有关凝血因子VII基因临床表型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多篇文献中所述的实验数据,以及对凝血因子VII导致的凝血障碍疾病的基因工程技术诊断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关键词】凝血因子VII;基因突变;多态性11前言凝血因子Ⅶ,其简称是FVII,也被叫做稳定因子,亦或是加速因子,通常形式下是以凝血酶原存在于人体血液中,与其他同类型因子如FⅨ等,具有同一属性,那就是都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其在血液中浓度范围取值在每毫升0.5微克,半衰期取值范围区间在4到6小时。该物质通常由肝脏分泌而成,并且其完全新盖是一种单链糖蛋白,且其具体组成情况是由406个氨基酸构成。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该物质会与暴露的组织因子产生系列连锁反应,该物质被活化为FVIIa,之后又与因子结合构成FVIIa-TF,而此类物质能够活化FX,亦或是FXI,这些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让外源性凝血现象出现[1]。由于该病在人群中并不常见,发病率低,又并非显性遗传,因此对FVII展开的研究并不多,比对其他凝血因子重视度和关注度要低。通常来说,对基因多态性,又可以直接用多态性进行表述,也可以用遗传多态性进行同样指代,具体而言,指的是生物群落中同时期具有的两种及以上数目的基因型,同时也也指的是变异型,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类型上呈现不连续形态,另外,该种特性,也一般可以指等位基因。2FVII基因多态性与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的关联性2.1临床症状该类病症在临床表现上主要有三类型出血表现,一种是大出血情况,一种是程度较轻的出血情况,一种是无症状出血情况。第一类情况中通常表现是中枢神经、胃肠道等部位引起的大出血症状,或由关节血肿引发;第二类情况通常是既往病史中没有大出血情况,但却出现了牙龈、皮肤黏膜等多地方出血,女性可能会出现经血过多,也可能是皮肤容易出现瘀斑等多类型症状表现;第三类是在检查中被证实患有该类病症但并不存在临床上的各类型出血症状,因此也被叫做无症状患者[2]。在实际情况中,该类病症患者中无症状表现的占绝大多数,约70%,剩下的全都具有轻重不一的出血症状,而其中危险性最高的当属中枢神经出血[3]。在一般性的体格检查中,该类型患者的表现是贫血,或者皮肤黏膜上有多处不明原因的出血点,更显著的表现是出现头颅血肿的情况等,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如果在检查中发现头颅血肿就需要高度警觉,是否存在颅内出血的症状[4]。该类病症与血友病相比较,在中枢神经出现病变的情况可能性较高,且是遗传性病变,在于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进行相关比较时,与前者类同。该类病症患者,如果其FVII水平取值表现在2%,那么就很可能在临床上表现出出血性疾病症状,且症状程度会较为严重,反过来,如果FVII水平取值表现是20%,反而在临床上并没有出现明显症状变化,但是部分该类病症患者,其FVII水平始终维持在波动区间20%到50%范围内,却反而出现了出血症状,与此同时,FVII水平仅仅维持在取值范围1%,却反而在临床表现上为无症状,但是不管水平表现具体为何,都有形成血栓的风险[5]。2.2遗传因素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其具体发病原理是由于F7基因在表达上出现了突变情况,从而让人体器官无法有效合成FVII,导致其在体内浓度减少,或出现其他功2能异常情况,而出现的一类出血性疾病,通常来说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属于罕见病范围,其在遗传上一般表现形式是隐性遗传。从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的数据和资料显示,F7基因突变有多种情况和不同类型,点突变是FVII基因突变中种类和占比最多的类型,约占80%左右[6],超过50%的突变发生在编码催化区的外显子8上。2.3表型分析FVII缺陷症在临床表现上的严重程度,也就是出血情况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