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5页人性·人类价值·人类行为·人力资本人们的动机……既不会更自私也不会更高尚。实际上,人类彼此惊人地相似。——西蒙。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人乃万物之灵。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关于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学问。人既不是神也不是鬼。人就是人,就有人性的优点和劣根性,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对人的动机与行为施以激励或约束,发挥其优点,限制其劣根性。社会制度因素既对个人行为构成了约束,也为个人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性。在自由开放的社会里,每个人对其行为后果都要“自负盈亏”。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自我努力,自我负责,自我实现。马克思将人视为“社会的人”和“历史的人”。前者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相互制约;后者强调了人的纵向联系以及代际制约,两个以上的人就构成了“社会”,一个人可能同时属于家庭、学校、单位、公民、社区、教会、国家等社会组织。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复杂的人心,个人的智性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学会说“我不懂”。“人脉”也就是人际关系网络对个人的发展和成功十分重要,单个的人必须通过与他人的分工与交易才能获得不断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是“路径依赖”的。必须承认环境、风土、传统等必然带来个人以及人群之间的差异性。人的发展与全面解放:民主、自由、公正、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自由发展、自我成就是每个人的终生期望,但是一个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要受到多方面的约束,只能在这些约束下追求自由发展。屁股决定脑袋。这是说一个人在社会的定位(经济政治地位)会决定他的观念、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第一节人类的本性与动机一.“理性人”辨析(一)经济人的含义经济学假定:人是在时间、资源、技术或知识、制度等诸多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动物。这里的隐含假定还包括:偏好是完全有序的,完备的信息是完备的,人的计算能力是无懈可击的,等等。经济人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会选择能比其他行为更好地满足其偏好的行为。其中自利原则和理性行为原则是核心。人类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动机和行为是最基本的人性。效用或偏好是指所有能够给人带来满足和愉悦的要素,边沁认为功利即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效用最大化的过程是指人的基本偏好得到满足的过程。这里的所谓“效用”,未必仅是财富、物品或劳务、金钱、收入也可以解读为幸福、快乐、享乐、声望、尊严等等。人最大化自我利益的动机亘古不变,但是约束人类行为的条件千变万化。人类竞争无时无处不在,但是决定竞争结果的准则多种多样。个人的偏好、动机及行为并不是完全受本能决定和驱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制度、文化等的变化而变化(弘一第2页共35页第1页共3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5页法师)。人们可以通过学习等方式增进知识,提高技术,改善制度,从而不断冲破诸多约束条件,拓展自身行为的空间。每个人都会有有别于他人的或特有的目标或价值集合,不同个人的效用函数就象每个人的指纹,有可能相似,但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是所谓“人与人之间的价值或效用的不可比性”。这意味着效用评价或价值评估只能依赖行为者个人做出。阿罗告诉我们,社会总效用不是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前者不能通过对后者加总得到。(二)关于“经济人”的争论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传统经济学理论大厦得以建立,但这个基础不是稳固不变的,因为经济人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离开过争论的旋涡。①德国历史学派、以凡伯伦为代表的老制度学派、著名经济学家西蒙(Simon)、加尔布雷斯等都曾从不同的角度程度不一地对“经济人”或“理性人”进行过批评。西蒙是“有限理性”的首倡者。有限理性是指经济行为人虽然总是试图最大化其效用,但在获取、分析、处理信息,进而做出决策的能力是有限的或者说成本过于高昂。自从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概念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对什么叫有限理性至今没有公认一致的看法。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