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4页第六届全国高中新课程研修班专家讲稿(选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专题从2005年秋季开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第五学段(2005年11月初)考试后,大多数学科都将要开始进行选修课教学。选修课(尤其是选修1)的开设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选修课开设及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高中新课程实验推进的整体效果。带着这样的认识,笔者及所在单位于选修课开设并大面积实施教学之初,深入各实验学校听课调研一个多月,从而对当前各实验学校选修课教学的基本状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许多值得忧虑的问题。从当前看,广大实验学校宥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局限,也出于对将来高考的顾虑,在开设选修课方面大多采取较为谨慎、稳妥,但也较为保守的态度。从理论层面上讲,众多学校把选修课开设定为三类:即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选课为导向的“自助餐”,以学生自主选课与学校现有条件下允许开课相结合的“套餐”,还有受各方面条件局限,学校能开设什么课学生就只能选修什么课的“定餐”。但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实验学校都采用了“套餐”制。所谓“套餐”,其主要特征是在高二年级文理分科后,仍仍然把传统的“文科班”或“理科班”作为行政班,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选课需要——多依据于选修的难度——将“理想”的行政班与教学班合并为一体,,从而采取不走班的方式来进行选修课教学其想法是:怕打乱了行政班,实行走班制教学,会给学校教学秩序与教学管理带来诸多麻烦,容易出现学生逃课、校园秩序混乱、学校排课麻烦、学生上课无序的局面。另外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那就是文理分班后将行政班与教学班一体化,“有利于”学校为高考做充分应对。这种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式的“改良”,成为广大高中学校在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应该廓清的是,选什么,如何选,在当前条件下,不是问题的重点和焦点。只要学校保证让学生通过所选课程的学习,取得应该够的学分即可而当前所应该关注并为之焦虑的是选修课如何“修”、并“修”出一定的教学质量的问题。从目前看,广大实验学校所开设的选修课,可以说无一例外地存在着“选修课教学必修化”的现象基于深入学校的调研,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广大课改同仁交流一些看法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讨论、参考。一、明确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我们理应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也找到它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与侧重点,从而和准确理解选修课,并抓出选修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解读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解读有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使我们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各自的地位、功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诸多学科中,最能说明必修与选修关系的学科,莫过于数学。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功能,要比其他学科更显得具有丰富的意义。它体现在:(1)它是基础学科;(2)在高考中,是唯一对文史发展方向与理工发展方向的考生在考试题目和难度上要求有所不同的学科;(3)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又是将选修课区分为必选与任选两种不同要求的学科——对有些教学内容,则对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选修也作了进一步的第2页共14页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4页明确和局限,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业任务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都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和学科特点的严谨性。从数学课程标准的“对学生选课的建议”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些重要信息:(1)所有学生的必修学分为10学分;(2)学生依据自己的不同基础和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可以最低修够16学分——也就是在取得必修10个学分的基础上,再通过选修取得6个学分;而对于数学有兴趣并且希望在数学方面有较高发展的文史方向的学生,以及在理工方向上仅求得一般发展的学生,可以修够20个学分——亦即在必修10个学分的基础上,再在选修系列中取得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