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目:水泥砼路面病害问题的探讨关键词:水泥砼路面;病害;预防;维修技术1.引言1.1问题的提出中国水泥砼路面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建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泥砼路面的建设在中国开始迅速发展。据统计,中国水泥砼路面迅速发展开始于1980年,当年里程达到1600公里;1990年中国水泥砼路面总长为11773公里;2001年全国水泥混凝土道路发展至150177公里;2005年末,国家水泥混凝土道路里程到达306622公里;截至2010年底,国家水混凝土路面已达到305,70634km。与其它类别的道路相比,混凝土路面有以下好处:(1)高强度;(2)良好的稳定性;(3)较强的抗侵蚀能力;(4)有利于夜间车辆行使。(5)维护费用较少。通常,水泥砼路面的病害大多是局部损坏。但不论哪种损坏,合理、及时地进行维修十分重要。由于结构、建设、环境和运输因素存在差别,造成损坏的原因也很复杂。,水泥砼路面,如果不根据损坏的原因进行的维修,无法达到良好的维修效果。所以,为了能够合理的维护和维修,调查损坏原因和具体情况,这样才能进行适当的判断和分析。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有关水泥砼路面的病害和评判,《公路水泥砼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001)中建立了全面的准则,它是交托本地交通厅和专业技术委员会,了解全国各地的砼路面具体境况进行研究,通过实践建立的内容和举措,能够评估水泥砼路面的质量,道路评分标准和等级,将为砼路面维护和建设提供科学决策基础,还改善旧砼路面维护存在的盲目性。在国家No.025研究中《我国水泥砼路面发展对策及修筑技术研究》的第五分项目《旧水泥混凝±路面维修技术研究》中,只是对维修材料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了,1许多研究尚未进入实践阶段,强度评估、隔空板处理、加强层设计和施工等许多项目还需要我们深化研究。我国目前的规范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在水泥砼路面之上加铺水泥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设计的规定,国外在这方面还没有我们可借鉴的例子,许多工程的具体实施只能借用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因此,研究旧水泥砼路面维修技术和沥青加铺层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具有深远的工程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杨煜惠、傅智等人在对水泥混凝土的相关研究总结,他们认为旧水泥混凝土的回收是可以归于再生集料,不但能够节省资源,保护环境,并且还节省了工程成本。从强度和耐用性等方面考虑,是一种用于道路基础的可行材料,并总结了RCA的研究,该研究针对的是国内外再生水泥混凝土方面的,总结了当前RCA研究的主要成果,且提出了目前这方面的应用和研究的相关主张。张南鹭、周富杰、叶国铮和孙立军等将土工布对旧水泥砼路面的补强进行了多项研究,先分析旧路补强的方法和原理,并介绍了土工布的多项应用特性,研究发现运用专用的土工布可以较好的缓解沥青混泥土上层的反射开裂的情况。李红、乔志红、周智富等在对旧水泥砼路面面临的病害施行的许多的研究并提出了多项维护措施。他们觉得对旧水泥砼路面的维护修补会对加铺改造的效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并根据实际的改造经验,对旧水泥混泥土路面做了详实的调查,并对板块出现的问题原因做了分析,提供维修建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李华、金志强、顾强康、缪昌文等研究者结合自己的工程实例,对在水泥路面上铺设沥青面的设计以及施工方法,简单的总结了旧水泥路面增铺沥青层的设计、实施与管理,特别是在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根据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总结了在旧水泥路面增铺沥青层时需要运用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1.2.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欧美国家建设的高速公路网上,水泥混凝土路面约占其总量的50%,绝大部分的水泥混凝土道路使用状况能够达到计划要求。尤其是德国与比利时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展现出十分优秀的长久使用性能,这对其路面修缮技术是不能分割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们着手对其维护技术做了技术研究。随着交通量扩大和交通特征不断变换,其道路表面结构也在不断改善,对旧水泥混凝土和结构维护技术评估研究延续至今。1985年,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发表了“路面维修手册”,并于1988年订正。1995年概括了美国的相关研究收获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