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韵味——探究《边城》中水的意象从地理位置来看,湘西地区由武陵和雪峰两座高山所环绕沅水和澧水在其中流淌,沈从文的青年时期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而这也成为了沈从文早期作品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沈从文从生活中的点滴寻找灵感,用笔触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湘西山水田园画。沈从文曾为新婚的妻子张兆和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沈从文写道,“我看久了水……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不同了。……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作为沈从文创作的出发点和灵感的源泉,“水”为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意境和含义,是其作品的灵魂。[1]以《边城》为例,《边城》作为沈从文作品中牧歌情怀以及情感世界最经典的写照之一,向读者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爱和感触。通过细心的阅读,读者能够从小说内容的字里行间由衷的感受作者为读者精心构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由“水”构筑的世界,也是对“水”的意象最深刻的注解。为了能够更好的解读和把握作者心中蕴含的“水”的感情,我们需要从《边城》出发,以其中对“水”的描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现其中独具一格的意象美,意境美。一、水意象的自然美作为《边城》中最经典的意象,沈从文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水”,他对“水”的描写从普通的自然之景中跳脱出来,写出了水的自然之气和灵动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读者更直接的感受水的美提供了便利。深谭是边城人的生命水源,对深潭的描写:“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纯净的江水、溪流,水中的游鱼、石子、倒映的高山等无不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作者以河水中的游鱼来衬托水的清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湘西边城“水意象”中自然的纯净与美。水美,水边的景色也怡人。“黄泥的墙,乌黑的瓦”和“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等都描写了一段段水边的美景,让我们感受到湘西的青山秀水,感受到边城的朴素、宁静、和谐的美好意境。水美,水景美,边城的女子更水灵。在《边城》中的少女们大都活泼,有灵气,是一种和“水”一样让人感觉美好的事物。以小说的女主角翠翠为例,在沈从文的描写下,翠翠在刚刚登场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灵动感,让人只觉美丽质朴。翠翠的成长与“水”为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在这个描写中可以看出,翠翠的美和灵秀来自于水的滋养,她生长于自然之中也被自然孕育,而这让她拥有了一份至纯至简的天真和清新。而《边城》中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等对比鲜明的描写,也恰恰突出了翠翠天真单纯的品质。翠翠的心灵就像清澈见底的水流,显得如此的悠闲自在,既有大自然一般丰富的活力,又有平静如水的美好。由此可见,“水”和翠翠是相互映照的,翠翠就像是平静流淌的清水边平凡却又独特的一朵小花,清丽脱俗,承载着自然的美。二、水意象的生命美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物质载体的情感象征,是生命的来源,也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沈从文说:“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7]所以,不难发现,水既是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的表征所在,又是沈从文对水的信仰的载体,承载着沈从文对生命的思考,水于沈从文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从《边城》中的相关描写出发,茶峒人的生活和水是无法分离的,人们靠水而居,靠水而存,这体现了人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生命美学。从小说开头对翠翠“抛木——黄狗衔木而归”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通过对翠翠游戏般的行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类似于在水边举行的再生仪式,就是这样一种别具一格的仪式感赞美了自然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讴歌。[11]临水而居的茶峒人,山泉水滋养着他们不息的生命,清水、人家,边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朴素、宁静。茶峒人在水边的生活是自由幸福的,是一种与水共进退的生活情态。茶峒人质朴的民风同样也是从生命美学角度出发的对水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