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唯物史观提升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以《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为例摘要普通高中课程不仅承担着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扮演着培养学生德行的重要角色。唯物史观居于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地位,同时它也是其他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学设计缺乏唯物史观教育,造成唯物史观未能很好地贯彻于课堂之中。统编教材中的《人民解放战争》这一课的教学在贯彻唯物史观的培养、提升中学历史的教学效果方面是非常典型的。本文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设计上,优先选择中共党史文献和第一手历史材料,采用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相关历史问题,教会学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由此,教师应首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并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锻炼学生自己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提升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关键词:学科素养;唯物史观;《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质量绪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执行立德树人的总任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阶段下,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移,面对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最新指示。普通基础教育在我国全民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基础教育这个平台立德树人的作用,尤其是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整个学科教学的课堂之中。中学历史课程承担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学生在中学历史课堂上除了掌握古今中外历史知识之外,最重要的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中是否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必须要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是对一位历史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部分,分别为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史观以及家国情怀。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以及历史解释三方面的培养,绝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他两个方面。而在这些核心素养当中,由于唯物史观是其他核心素养得以形成的重要保障,所以唯物史观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所谓的唯物史观可以理解为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论,它对于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培养青年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念观,不仅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对“唯物史观”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学术性研究,包括唯物史观的含义解读以及用唯物史观来解释中国历史的发展本质。李振兴等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实践逻辑探析》一文中指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的改革开放其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由此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张盾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法治问题》中表明,借助唯物史观的方法来系统阐明我国法治的内在逻辑。此外,朱怡初发表了《唯物史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阐述》的文章,其表明了运用唯物史观综合探究习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唯物史观素养的研究也逐渐兴盛,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途径以及考察学生唯物史观水平高低的方法。袁静静同样指明培养唯物史观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她指出,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保证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刘慧青通过分析高考历史Ⅱ卷中有关于“唯物史观”素养的考点来研究高中历史唯物史观的教学情况,以便探求如何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1]。总之,无论是历史学术研究还是历史教学研究,均将“唯物史观”视为相当重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保证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保障课程教学的良好效果,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探讨的成果尚不多见。藉是之故,本文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人民解放战争》一课内容为例,分析目前关于《人民解放战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提高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