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关“潜规则”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分析XXX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要努力推动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不断地清理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而且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这是我党高层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公开向潜规则宣战,也是新一届中央政府为着力打造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而向中外媒体作出的郑重承诺和公开表态。它表明,在党的十八大后,在全党践行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策略的今天,我党对潜规则的认识和态度上升到了前新高度。1.一、“潜规则”及其特征“潜规则”是中国的沉疴固疾。它不是无规则,也并非显规则。是指那些不能公开宣示,明文没有规定却在圈内获得广泛认可,为局中人所普遍遵循的灰色原则。其典型特征表现为:第一,隐蔽性和违规性。潜规则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阴沟规则,它以对抗和破坏明规则为手段,以换取个人私利为目的。它不管以何面目出现,都是为了实现私利最大化,明显违背党纪国法。第二,非正规性和约束性。潜规则不被国家公开认可,不具公开合法性,是非正式规则,但却威力极大,对圈内成员的行为和方向起约束和校正作用,忽视、拒绝或不遵守潜规则,就会付出代价。第三,自发性和传染性。潜规则是在公权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是局内利益群体经过多年“磨合”而达成的内在“默契”,是彼此的“心知肚明”和“心照不宣”。作为局内生存法则,潜规则具有传染性,无时不刻地在影响和侵蚀“新人”。二、“潜规则”的常见表现方式第一,集体领导中的潜规则。众所周知的有三种类型:一是封建家长型。一把手是握有足够大权的“家长”,是绝对权威,他的话一言九鼎,所有制度形同虚设,所有程序成为过场。二是“唯心表态”型。在讨论问题时,只要事不关己,力求明哲保身,奉行“好人主义”。面对意见分歧,他们要么“和稀泥”去平息,要么找借口躲避。三是投桃报李型。表现为领导之间相互关照,拿公权殉私情,常见于提拔、评先进、立项、投资、奖惩等方面的研究决策中。第二,干部考核潜规则。有些干部精于表扬和自我表扬之道,为夸大政绩和突出自我,常常进行数字和事例造假,以给领导留下好印象,求取升迁。多数时候上级其实心知肚明,但由于缺乏证据或根本就不想追究,干脆睁只眼闭只眼。在现实中,获得快速升迁的往往不是最有能力和最有政绩者,而是那些最会取悦上级和最会为上级制造政绩者。第三,干部任免潜规则。当前干部任用制度存在弊端,衍生了一些“潜规则”。如很多人认为,围绕领导转才有前途,干工作就是为了给领导看,领导的看法就是最大的看法,只需对上负责,不需对下负责等。这些都是想要升官的潜规则。目前普遍认为,干部提拔一定要上面有人,否则政绩最好也难以“提拔”。于是,一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就开始起作用。如干部的任免程序也从明规则的“自上而下、上下结合、集体决定”发展为潜规则的“领导提名、履行程序、一把手拍板”。一些贪官甚至奉行“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信条。第四,互相包庇、内部解决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的存在,使得关系庸俗复杂,成为巨大漩涡和黑洞,令人难以摆脱其中。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使得有些干部互相包庇、互为依托,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格局。有问题内部解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集体腐败的常用伎俩。第五,托人找关系的潜规则。中国是“熟人”社会,在中国,不论大小事,很多时候可通过人情和关系进行幕后操作予以搞定。“有钱能使鬼推磨”就诠释这点。权力与金钱的勾结,使得有些人在需要办事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去走正规途径,而是找熟人疏通。当前,没有关系寸步难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已非常普遍。第六,公款吃喝、公物私用、收红包礼品、公款报销等潜规则更是泛滥。以检查或接待的名义自肥者有之,“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仍然存在,而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款报销现象更是专有“福幂”,成为“无可指责”的潜规则。三、“潜规则”的恶劣危害《苟子·大略》云:“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