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家园工作方案防震减灾重建家园2008年“5·12”汶川地震给震区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让全国和全世界为之震惊。目前,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大规模的恢复重建工作正在顺利进行。此刻我们震后思震,辩析事实,厘清思路,对今后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多震的国度,遭受地震灾害在所难免,要认真总结我国(包括外国)在防震减灾和震后重建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加深对我国地震发生及危害的规律性认识,以提高应对地震灾害、尽量减少震灾损失的能力与水平,并在震后能及时评估、科学规划、尽快恢复重建,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繁和强烈的国家之一。中国处于世界上两个最大、最强烈的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处。在我国版图内也有多条地震高发带: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都是地震的多发区。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2000年的4300年间,发生在中国的强震震中标志点多达5800余个。地震的预测尚未突破,仍然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地震的机理源自地壳运动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在岩石圈下长期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断裂带的某个部位就要发生断裂错动,并在地壳上找到突破口使多余的能量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问题难在人类现在尚未完全掌握预测这个突破口的位置和释放能量的量级。地震专家分析其原因在于,首先是难以掌握地球内部的变化事实,人类的活动在地球表面和地壳的浅层,目前最深的钻井可达12km,而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km,因此难以取得有关震源的第一手资料;其次是地震的物理过程极为复杂,是高度非线性的,其前兆复杂多变;另外,尽管屡有大震发生,但相对来说其发生频率还不属于频发,这也对地震预测规律性的把握带来了难点。地震灾害对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是我第1页共5页们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据统计,1900年以来我国在地震中遇难人数高达55万人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20世纪全球死亡人数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均发生在我国,包括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23.4万人遇难;1976年唐山7.8级地震,24.2万人遇难;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成灾面积达30多万km2,倒塌房屋700多万间;2008年的“5·12”汶川8级地震,有6.9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约1.8万人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0亿元。痛定思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刻不容缓,灾后重建的任务也十分繁重,为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1)理性面对,科学防灾,抓住重点,有效减灾。地震是自然现象,我们不能制止它,但可以有效地防御,要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要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严格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抗震设防的规范标准,从而提高我们的防范能力,减少可以避免的损失。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学校受灾严重,但并非尽同如此,如都江堰的海虹小学、北街小学,北川的希望小学“刘汉小学”(被称为最“牛”的希望小学),汉旺镇的东汽幼儿园等,都安全无恙,就是最有力的佐证。因此,在震灾面前我们不能患上“恐震症”而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而要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应对。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与自然灾害不断抗衡、抵御的历史,所以社会生产力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防灾减害的能力。邓小平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防震减灾中也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要科学防灾。科学实际上是在整理事实,从中找出其规律性,这个规律就是科学。我们对发生地震灾害的事实要整理,要研究总结,将其规律性提升为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规范和指导我们的防灾行为,使之更具理性和科学。2)从长计议,完善新时期的国家建筑方针。震灾中的建筑往往有截然相反的表现,有的巍然屹立,有的毁成垃圾。正常第2页共5页使用中的建筑,也有不同的命运,有的历经百年,仍然“老当益壮”,熠熠生辉;有的则未老先衰,甚至因为安全问题而被拆除“夭亡”。更有甚者在建造中就发生事故,产生了不少的“楼脆脆”、“楼歪歪”、“楼裂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