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五章园林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掌握植物分类检索表的应用;植物分类等级和植物学名的意义。2.熟悉植物分类方法和分类系统;植物界的基本类群。3.了解植物分类的意义;生物界的划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植物分类检索表的应用;双名法。教学难点:检索表的编制与应用。教学过程:现在知道自然界的植物,约有50余万种。我们要认识、利用、改造它们,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为此,我们就要具备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植物分类的意义一、学习园林植物分类知识,可以了解各种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习性,为园林工程中的植物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二、学习植物分类学是观赏植物育种、驯化和栽培的理论基础。三、是有效保护观赏植物物种基因资源的知识基础。第二节园林植物分类的途径一、园林植物的分类方法在植物学的发展中,植物分类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人为的分类方法,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方便,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的标准。如按植物生长习性分类;按观赏性状分类;按园林用途分类等。这是人为的分类方法。这样的分类系统,是人为分类系统。如按植物生长习性分类茎木质部茎植株木本植物总特征发达,木纤维较多坚硬直立较高大,寿命很长乔木主干明显高大灌木无明显主干比乔木矮小草本不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少较柔软较矮小藤本又细又长匍匐地表或攀附其他物体生长(二)自然分类方法,是根据植物的亲疏程度,作为分类标准。判断亲疏的程度,是根据植物相同点的多少,如小麦与水稻,有许多相同点,于是认为它们较亲近;小麦与甘薯、大豆,相同的地方较少,所以它们较疏远。这样的方法,是自然分类方法,这样的分类系统,是自然分类系统。如表型性分类,系统发育分类。二、植物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认为双子叶植物中柔荑花序较原始;单子叶植物较双子叶植物原始。曼希尔对此进行修正。恩格勒与普兰特于1887—1899年编著的分类系统采用较广。哈钦松系统:认为木兰目植物较原始;木本支与草本支分别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原始起点平等进化;柔荑花序类植物较进化;单子叶植物较双子叶植物进化。三、植物分类检索表植物分类检索表是识别鉴定植物时不可缺少的工具。常见的有定距(二歧)检索表和平等式检索表。1.定距式检索表检索表的编制是根据法国人拉马克(Lamarck,1744~1829)的二歧分类原则,把原来的一群植物相对的特征特性分成相对应的2个分支,再把每个分支中相对的性状又分成相对应的二个分支,依次下去,直到编制的科、属或种检索表的终点为止。为了便于使用,各分支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前边加上一定的顺序数字或符号。相对应二个分支前的数字或符号应是相同的。每二个相对应的分支,都编写在距左边有同等的距离的地方。每一个分支下边,相对应的二个分支,较先出现的又向右低一个字格,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要编制的终点为止。这种检索表称为定距检索表。此外,还有平行检索表,相对应性状的二个分支,平行排列。分支之末,为名称或序号,此序号重新写在相对应分支之前。通常有分科、分属和分种检索表,可以分别检索出植物的科、属、种。当检索一种植物时,先以检索表中次第出现的二个分支的形态特征,与植物相对照,选其与植物符合的一个分支,在这一分支下边的二个分支中继续检索,直到检索出植物的科、属、种名为止。然后再对照植物的有关描述或插图,验证检索过程中是否有误,最后鉴定出植物的正确名称。例如:有四种树木,其特征为第一种(sp.1)花紫色,花具短柄;第二种(sp.2)花紫色,花具长柄;第三种(sp.3)单叶互生,花黄色,花瓣四枚;第四种(sp.4)叶单叶对生,花黄色,花瓣六枚,则两种检索表的做法为:一、定距检索表1.花紫色2.花具短柄⋯⋯⋯⋯⋯⋯⋯⋯⋯⋯⋯⋯⋯⋯⋯⋯⋯⋯(sp.1)2.花具长柄⋯⋯⋯⋯⋯⋯⋯⋯⋯⋯⋯⋯⋯⋯⋯⋯⋯⋯(sp.2)1.花黄色2.单叶互生,花瓣四枚⋯⋯⋯⋯⋯⋯⋯⋯⋯⋯⋯⋯⋯(sp.3)2.单叶对生,花瓣六枚⋯⋯⋯⋯⋯⋯⋯⋯⋯⋯⋯⋯⋯(sp.4)2.平行检索表相对应性状的二个分支,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