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理念探讨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成为实现失地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关键。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对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内涵、原则、理念进行重新认识,并构建关注长远生计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关键词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可持续生计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gdp总值和人均gdp都在平稳增长,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然而,我国的发展属于后发现代化,在凸显后发优势的同时,后发劣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就是其中的一种。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2030年我国将占用耕地超过5,450万亩,这意味着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规模达1.1亿人。[1]失地农民问题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令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个新问题,[2]对该问题研究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仅1999年~2008年在cnki数据库中输入“失地农民”可以检索到4,829篇文章。[3]由于该问题研究的时效性甚强,笔者挑选2006年以来的文献进行研究,归纳出以下的研究热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失地农民就业研究,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研究,失地农民权益研究,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失地农民社会适应性研究等。通过对这些研究热点的进一步剖析,发现在2006年~2010年间,学界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角度对失地农民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学者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充分认识到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多视角研究失地农民问题,拓展了研究的视野;三是在研究方法上社会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计量分析方法也被逐步引入。然而,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来看,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文章常从宏观角度以“现状—问题—原因—对策”分析出现,缺乏对具体而详尽的微观和中观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次,从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看,尽管学界的出发点是从不同学科背景展开的,但许多研究理论基第1页共9页础薄弱。如设计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时,有关失地农民保障的理念、原则、目标等问题没有弄清楚,因而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值得商榷①。基于此,本文从“可持续生计”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内涵、理念、原则及其框架,为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一、可持续生计从可持续生计的内涵出发,结合我国现行对失地农民补偿的现状,发现我国失地农民保障制度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矛盾,这些矛盾影响失地农民的发展。1.可持续生计、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内涵“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到1995年,《哥本哈根宣言》中对可持续生计作了如下描述,即“使所有男人和妇女通过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和工作,获得可靠稳定的生计”[4]这个概念强调了可持续生计对于消除贫困的重要意义。scoones对可持续生计的概念阐述是这样的“某一个生计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活动组成。如果能够应付压力和冲击进而恢复,并且在不过度消耗其自然资源基础的同时维持或改善其能力和资产,那么该生计具有持续性。”[5]我国学者赵曼指出可持续生计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和获得的、能用于谋生和改善长远生活状况的资产、能力和有收入活动的集合。[6]依据学界对可持续生计的描述,结合失地农民保障的现状,可以概括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第一,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资源的提供主体包括:政府、社会以及失地农民个人。失地农民获得的资金补偿来源于开发商以及政府,失地农民所拥有的各种能力部分来自于社会,部分来自于自身的学习,同时,社会对失地农民的支持也是不可量化的生计资源。第二,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目标是通过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资源实现持续的、长远的生存。第三,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应该着眼于改善其目前生活水平的长远观点。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给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即由政府和社会向失地农民提供资源,失地农民通过这些资源和所拥有的能力实现可改善生活水平的长远的、持续的发展的状态。第2页共9页2.我国失地农民保障与失地农民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