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兽医药理学:veteinary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大多数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这就是药物作用的双重性。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产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或对动物有害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量效曲线:纵坐标表示效应强度,横坐标表示剂量,可得一直方双曲线。横轴的位置能说明药物作用的强度,它表示药达到一定效果时所需的剂量。治疗指数:药物LD50(半数致死量)和ED50(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安全范围:LD5和ED95的比值。用来评价药物安全范围。受体: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包浆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或药理反应。激动剂:既有内在活性,又有亲和力的药物称为激动剂。拮抗剂:药物与受体具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称为拮抗剂。部分激动剂:与受体具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的药物,称为部分激动剂。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通常分为两步,第一步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第二步为结合反应。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中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到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的过程。消除半衰期:消除半衰期指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表观分布容积: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反映药物分布到组织的能力。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这是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主要因素。化学治疗:抗微生物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对由寄生虫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抗菌药后效应(PAE):抗菌药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时,仍对细菌保持一定抑制作用。PAE时间长短反应了药物对靶细胞的亲和力和占据程度大小,并与药物浓度、接触时长有关。化疗指数(CI):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表示。毒理学: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的科学。变态反应:某些化学物可以作为半抗原与内源性性蛋白质结合成抗原,从而激发抗体产生。反复接触该种化学物后,可以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典型的与中毒表现明显不同的过敏症状(如皮炎、皮疹、肝损伤、造血系统损伤、肾损伤)。简答or论述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别,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细胞也不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如缩宫素对子宫平滑肌有很强的选择作用,对其他平滑肌几乎无作用。药物选择性产生的原因可能有:药物对不同组织亲和力不同(如碘在甲状腺的分布比其他组织高一万倍);药物在不同组织代谢速率不同;受体分布的不均一性,不同组织受体分布的数量和类型存在差异。2.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药物在常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如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给药,主要目的为抑制腺体分泌、减少对心脏的抑制,此时减缓胃肠道蠕动就成了副作用。副作用一般是可预见的。毒性作用:一般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剂量过大一般引起心血管、呼吸道功能损伤;慢性毒性一般引起肝肾、骨的损害;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如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变态反应:本质是免疫反应,与剂量无关,反应性质各不相同,难以预测,如青霉素过敏。继发性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反刍动物应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发生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下降至阈值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3.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包浆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