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红楼梦》创作中的绘画思想【摘要】在我国清代,出现了一位多才多艺、博古通今的文学奇才——曹雪芹,他用一生的精力与心血创作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部旷世奇书《红楼梦》,在这部作品中,曹雪芹不仅仅是一位小说家,更是一位诗人,同时他还是一位画家,在他的鲜明个性中,绘画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当时,人们似乎更知道他是一个画家而不是小说家或者诗人,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个性,所以他在创作《红楼梦》时,处处体现出了一个画家的气质,他的作品也受到绘画的影响,充满了绘画思想。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他将自己的绘画观充分表现出来,所以刻画出了这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正因如此,《红楼梦》问世后,民间就出现了许多以《红楼梦》中的人物或者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所组成的绘画艺术,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绘画曹雪芹用白话文的形式创作了《红楼梦》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小说的内容中深入研究和挖掘其在文学和美学上的各种价值,以得到其经典性的认同。但是从历史学角度对《红楼梦》的研究,也成为研究红学的重要组成。自古以来,研究一部文学作品,要从小说的道德观以及诗文的正统性入手,所以在研究《红楼梦》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作品中的诗意化描写和韵文作为研究其文学价值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只有从诗的高度去研究《红楼梦》,作品才能成为一部经典。实际上,世界文学界认为,诗歌不仅仅是一中文体,更是体现作品文学价值的重要因素。正是这个原因,德国文学家哥德可以将小说的内容交给别人随意修改,但是必须要保证自己作品中诗歌的原创性。而法国的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的时候,也是将小说提高到了诗歌的高度,字斟句酌。早期的人们在评论《红楼梦》的时候,也是从诗学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学者认为,《红楼梦》不仅在整体上对诗的包容性极强,而且本身也具有极强的诗意。甲戌本在评价《红楼梦》中写贾雨村的诗歌时就曾说,曹雪芹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要表达诗意的。在评价第二十五回中描写小红被海棠花遮住身影的一段时又评价到:这本书最精妙的地方莫过于书中的诗歌,这样的方式构建小说的整体风格。在此以后,诸多学者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解读了其中诗与小说的关系,但是从来没有离开作品的诗意和诗体作品这两个范畴。其实,从诗和小说的关系入手,分析《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的方式是非常正确的。然而,如何用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小说与诗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中分析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为作品的经典性寻找更有力的证据,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在红学的研究史上,不仅有许多学者对《红楼梦》中诗体作品深入赏析,他们为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感叹和赞美的时候,红学研究界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一、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间色法在绘画艺术中,色彩是最重要的元素,色彩在人类的生活中也非常重要。自从人类出现以来,色彩就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中,原始人将自然中的各种色彩涂抹在身体上以追求美感,还将各种颜色的树叶、花朵和羽毛挂在身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在这些色彩的运用中,人类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审美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色彩所拥有的不同特性被人类所发现,于是,色性诞生了。《红楼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注重色彩美,《红楼梦》的绘画美也是通过色彩表现出来的。曹雪芹作为一个画家,一直对色彩有着极其敏锐的感觉。曹雪芹擅长绘画,自然也就会运用色彩去描绘人物,在《红楼梦》中,他运用色彩描写景物及人物,表达心中的情感。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时的色彩运用技巧进行了深入分析。《红楼梦》特别注重实用间色法,也就是将原色、间色和补色相互协调并形成对比。这种方法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色彩美。另外,《红楼梦》中不仅在景色描写上运用间色法形成对比,还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也成功地运用了间色法。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有主有次,黛玉是主色,而其他的人物都是配色。他们的性格既有差异,又相互统一,形成了绚丽的色彩美。第二是故事情节上运用了间色法,在小说中塑造人物性格可以通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