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场等八个场所动物防疫制度**县畜牧兽医局关于印发畜禽养殖场等八个场所动物防疫制度的通知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街道)开发区:为切实加强畜禽养殖场等场所的动物防疫管理,县畜牧兽医局制定了畜禽养殖场等八个场所动物防疫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附件:1.养殖场防疫制度2.屠宰场防疫制度3.无害化处理场工作制度4.活动物交易市场防疫制度5.兼营动物、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防疫制度6.动物诊疗场所制度7.隔离场工作制度8.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防疫制度**县畜牧兽医局2014年7月10日附件1养殖场防疫制度一、动物免疫制度一、根据当地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切合本场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并按程序实施免疫,建立免疫档案。二、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进行免疫效果评估,适时调整免疫程序,保证免疫科学。三、按照国家强制免疫计划,做好强制免疫病种免疫工作,并自觉接受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督检查和监测。四、对体弱、有病、发育较差的畜禽,在病愈、体况健康后,及时补针免疫;对新补栏的畜禽,在隔离观察结束后进行一次强化补针免疫。五、遵守国家兽用生物制品管理规定,使用来自合法渠道的合法疫苗产品,不使用实验产品或中试产品。六、经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备案自行采购或政府发放的强制免疫疫苗只限本场使用,不向场外销售。七、建立疫苗出入库制度,严格按要求储存、运输疫苗,保证疫苗质量。第1页共8页八、免疫接种时,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使用疫苗。疫苗开启后在规定时间内用完。使用注射用疫苗时,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九、对失效、使用残余的疫苗,以及用过的疫苗瓶、药棉等废弃物,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十、真实记录疫苗采购、使用情况,记录保存至疫苗有效期满后2年。二、检疫管理制度一、出售、运输动物前3天,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场;未经检疫的,禁止调离本场。二、出售、运输种用、乳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提前15天申报检疫。三、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相关易感动物,除按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外,在起运3天前向输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四、凡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以外引入继续饲养的动物,必须严格执行《XX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规定的报批、指定通道进入及隔离观察制度。五、跨省引进种用、乳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前,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填写《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办理审批手续,取得XX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批准后方可引进。六、跨省引进种用、乳用动物到达后,向当地动。饲料产品(如肉骨粉、血粉、乳清粉、肠渣、羽毛粉等);牛、羊等反刍动物禁止使用动物源性饲料(乳及乳制品除外)。十、对投入品实行专库专用、专人管理。各项采购、使用记录按规定保存。七、牲畜耳标使用制度一、根据养殖数量,定期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申领牲畜耳标。第2页共8页二、按规定时间对牲畜加施耳标。新出生的牲畜,在出生后30日内加施;30日内离开养殖场的,在离开前加施;从国外引进的牲畜,到达养殖场10日内加施耳标。三、对牲畜首次加施耳标,在左耳中部进行;需要再次加施的,在右耳中部加施。四、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的,及时加施新的耳标,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耳标的编码。五、未加施耳标的牲畜,不得进行检疫申报。六、做好耳标使用管理,建立真实的耳标入库、出库、使用档案,不得买卖、转让和重复使用牲畜耳标。八、人员、车辆、物品进出管理制度一、养殖场(小区)人员、车辆、物品进出,应严格进行消毒,本场以外人员、车辆进入,需进行登记。二、人员进出。人员进出应通过独立的通道进入,进出场均须在消毒室消毒后方可进出,除本场饲养人员和特殊情况需要进入养殖区人员外,其他非相关人员禁止进入养殖区,养殖人员在进入饲养区前应更换衣物并彻底消毒,离开饲养区,需更换饲养时所穿工作服。来访者如需要进入饲养区,经过有效消毒后,须穿戴具有隔离防护作用的防护服装进入饲养区。三、车辆进出。车辆进出应进行严格消毒,实行净道入场、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