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有关建立我国跨区环境补偿制度由于环境保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使得我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跨区域环境保育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由不同的地区承担和享受,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区际间利益冲突,跨区域环境保育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发现,当区域收入不均衡的时候,提供环境保育的纳什均衡结果也不相同,高收入者会承担环境保育的责任,而低收入者则会坐享环境保育的效益,因此在我国应当建立跨区环境补偿的机制,由非环境保育地区补偿环境保育地区的环境保育成本,运用多种环境补偿的方法,解决跨区环境保育的困境。关键词跨区;环境保育;环境补偿一、研究背景:我国跨区环境保育的困境环境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空气、水等自然生态系统,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自然生态公共产品,自然具备公共产品所具有的种种特性。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环境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使用,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环境保育(environmentalconservation)是指对环境有计划的经营、保护与利用,以保护生态多样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理解为包括环境治理、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性行为。为了保护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等相关政策。但是由于环境保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和传递性,使得环境保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由不同的地区承担和享受。目前跨区域环境保育缺乏有效完善的补偿机制,使得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以损害其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区际间利益冲突和结构调整的困难,使环境保育问题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启动。但在禁伐之后又无替代产业之时,当地民众返贫现象严重。当东部已开始进入小康的时候,让长江、黄河上游本以伐木为生第1页共14页的居民仅靠救济金或其他补助款项过仅能温饱的生活,尤其是为了长期稳定地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些地区还需要实施生态移民,这又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压力。XX省阿坝州计委副主任聂兆刚介绍说①,自从停采禁运后,阿坝州全州林业系统债务98651万元无法归还,拖欠离退休费用31588万元无力支付。他说,以前阿坝州以木头财政为主,停采后很多县财政收入失去主要来源。阿坝州为保护好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至少在短期内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经济损失很大。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使环境问题是跨区域的,西部的生态资源保护就具有全国意义,目前的退耕还林补偿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大约按8:2的比例负担②,但是如果考虑到退耕还林地区因此减少的财政收入和支付的政策运行成本,这笔费用就更大了。西部停止砍伐天然林,确实存在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经济效益之间、局部地区与全局之间的矛盾,如果仅仅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拿几年钱,生态保护将不能持续。由于草原沙化日益严重,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地区多次遭受沙尘暴袭击。对此,中央政府于2000年出台了《关于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的通知》等法规文件;2003年4月中国西部11个省区“退牧还草”工程正式启动,计划用五年的时间,使10亿亩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根据相关规定,地方要保证退牧还草工作经费投入,国家对退牧还草给予必要的草原围栏建设资金补助和饲料粮补助,根据草原类型和区域范围确定补助数量。围栏建设资金,中央补助70%,地方和个人承担30%,饲料粮连续补助5年③。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退牧还草和禁牧舍饲陈化粮供应监管暂行办法》,退耕还草1亩地每年补助饲料粮最多为5.5公斤,最少才0.69公斤④,很明显是远远不足的。同时草原牧区经济相对落后,贫困地区较多,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又大多位于边境地区,因此客观上退牧还草难度大;再从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看,禁牧后饲养成本增加了,加上自然因素,的确面临不少困难,例如部分地方用昂贵的代价提取黄河水开垦土地,把贫困农牧民迁移到扬黄灌区种地产粮,但是农民连水电费都交不起,仍然不富裕;退牧还草工作的经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