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油安全管理制度1.目的为规范导热油使用、监控、作业防护、管理控制,落实各级管理人员责任,确保导热油使用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车间在导热油使用过程中的监控、作业防护的实施与监督管理。3.职责3.1使用导热油的车间,对本制度在车间范围内做好制度的培训、实施,落实责任人,对制度执行情况全面管控。3.2生产处、安全环保处对责任车间本制度的执行到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予以考核;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责任部门沟通解决,对问题整改情况按照“四定”原则复查验证。4.管理规定4.1导热油的质量要求:4.1.1导热油在最高使用温度下进行试验时应外观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总变率≤10%。4.1.2矿物型导热油的最高温度使用温度≤300℃,导热油的最高使用温度应有权威机构的检测报告。(购买时生产厂家必须提供权威机构最高使用温度检测报告)4.1.3导热油的蒸发性和安全性。闪点符合标准指标要求,初馏点不低于其最高使用温度,馏程比较窄,燃点比较高。4.1.4导热油的精制深度外观为浅黄色透明液体,储存稳定性好,光照后不变色或出现沉淀。残炭不大于0.1%,硫含量不大于0.2%。4.1.5导热油倾点不高于-9℃。(倾点是导热油冷却时能够流动的最低温度)4.1.6导热油具有较低的粘度、较大的密度、较高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4.2导热油使用过程中的潜在危险性:4.2.1热不稳定性第1页共21页导热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加热系统的局部过热,易发生热裂解反应,生成易挥发及较低闪点的低聚物,低聚物间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不熔的高聚物,不仅阻碍油品的流动,降低形同的热传导效率,同时会造成管道局部过热变形炸裂的可能。4.2.2氧化性导热油与溶解其中的空气及热载体系统填装是残留的空气在受热情况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有机酸及胶质物粘附输油管,不仅影响传热介质的使用寿命,堵塞管路,同时易造成管路的酸性腐蚀,增加系统运行泄漏的风险。4.2.3危险特性:根据厂家提供的数据,关注闪点、引火点、爆炸极限不溶于水,禁止与氧化物混放、混运4.3导热油在使用过程的防护:4.3.1避免导热油的氧化由于导热油在热载体中高温运行的情况下易于发生氧化反应,造成导热油的劣化变质,所以通常对设置的高温膨胀槽进行充氮保护,确保热载体系统的封闭,避免导热油与空气接触,延长导热油的使用寿命。4.3.2避免导热油的结焦导热油在运行温度超过最高使用温度时,在导油管壁会出现结焦现象,随着结焦层的增厚,导油管壁温偏高又促使粘附结焦,不断增厚的管壁温度进一步提高,随着管壁的不断增厚传热性能恶化,随时可能发生爆炸事故。因此,严格控制热载体出口处导热油的温度不得超过最高使用温度,热载体的最高膜温应小于允许油膜温度。4.3.3定期排查泄漏点加强现场监控,要确保热载体系统完好不漏,定期排查设备的腐蚀渗漏情况,发现渗漏及时检修。要定期检测设备壁厚和耐压强度,并在设备和管道上加装压力计、安全阀和放空管。4.3.4防止热载体内混入水及其他杂质随着热载体的加热,溶解在其中的水分迅速汽化,导热管内的压力急剧上升而导致无法控制的程度,引起爆炸事故。所第2页共21页以,导热油在投入使用前应先缓慢升温,脱除导热油中的水和其他轻主份杂质。4.3.5定期化验导热油指标定期测定和分析(每年两次)热载体的残碳、酸值、粘度、闪点、熔点等理化指标,及时掌握其品质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当酸值超过0.5mgkoh/g,粘度变化达到15%,闪点变化达到20%,残碳(质量分数)达到1.5%时,证明导热油性能已发生了变化。定期适当补充新的热载体,使系统中的残碳量基本保持稳定。4.4工艺操作注意事项:4.4.1使用导热油炉时要严格控制温度不超过350℃,以防温升超压,造成危险。4.4.2为了避免导热油受热面管壁超温,导热油的流动应呈紊流状态,即雷诺数rc>10000,并具有一定的流速,以减薄其在流过受热面时的边界层厚度。4.4.3加热操作过程中载热体的循环泵不允许停止。在热负荷降低或暂时停用时应打开旁路回流调节阀,调节系统流量,使管内的导热油具有足够的流量和流速。4.4.4加热炉在启动时要对受热面管和系统管道空管预热。开始点火升温时,因导热油温度低,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