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决算管理制度建设思考摘要。高等学校预算与决算是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和内容,科学严密和规范的预决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规避风险,预防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保证,也是高校正常运转和实现较快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高校预算决算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尤为重要,应积极推进这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建设。关键词:高等院校;预算管理;决算管理高等学校预算与决算是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和内容,科学严密和规范的预决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规避风险,预防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保证,也是高校正常运转和实现较快发展的前提。因此,加强高校预算决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尤为重要,应积极推进这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建设。一、高校预算管理制度及相关问题高校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财务行为,强化预算管理的职能,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科学配置办学资源。预算是高校根据本单位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并按规定程序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年度综合性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的制定以学校的经济状况为依据,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构成。高校预算要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细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及《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财务状况,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科学的分析,在综合各层级意见基础上制定。预算编制和审议权要科学划分。一般来说,应在各二级单位和职能部门预算初稿的基础上,由学校财务部门拟定具体的年度预算方案和预算调整方案,形成草案后提交校长办公会和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校长办公会审定和实施预算具体方案和预算调整方案。校党委常委会要研究确定学校预算编制的方针、指导思想和原则及总体方案。校法人代表对学校预算管理工作负主要责任,分管财务领导负直接领导责任。计划财务处和各业务主管部门是学校预算管理的执行和实施部门。计划财务处具体负责编制学校预算草案及预算调整草案,预算指标的分配,预算的执行和控制,编制学校预第1页共5页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定期上上级主管部门和机构、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报告学校预算执行情况。高校预算编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效益优先”的总原则。具体原则应当包括:第一、全面性原则。学校预算要体现综合预算的要求,所有应纳入学校预算管理的收支,必须全部纳入年度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全面反映各项事业计划和任务的需要。第二,稳妥性原则。学校预算要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收入预算要积极稳妥,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要优先保证基本支出,安排项目支出要量力而行,严格控制预算风险。第三,效益性原则。学校预算要协调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第四,重点性原则。学校预算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学校总体规划和长远发展,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优先保证高校发展的重点工作需要。高校预算编制要循序科学的程序。计划财务处要根据省(自治区)财政厅和教育厅的预算编制政策和学校事业发展计划提出学校年度预算编制要求。经费归口管理部门根据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申报预算。计划财务处汇总并提出学校总体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重大支出项目需经过可行性分析论证程序后申报预算。计划财务处对经费使用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申报预算初步审核之后上报校长审查,形成初步方案。学校要召开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修订预算草案。党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学校年度预算,并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预算安排情况。预算编制一般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预算一般包括:财政补助性收入,主要指学校从省(自治区)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财政教育拨款,财政科研拨款,财政其他拨款;事业收入,主要指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主要指学校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主要指学校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有关规定上缴学校的收入;经营收入,主要指学校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