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区中医院传染病管理及信息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值班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危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疫情值班制度。一、疾控科负责正常工作时间的疫情网络直报管理和审核工作。二、节假日期间,疾控科指定专人负责处理疫情网络直报工作,严格按照要求及时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凡接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或重大疫情,须做好相关记录,并立即报告中心领导。三、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重大疫情,即日起进入紧:急状态,按照上级的要求,严格执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科室以上负责人要保证通讯工具畅通。四、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不得擅自公开疫情。传染病报告制度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二、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疫情责任报告单位,必须建立疫情管理组织,加强对疫情登记、报告和处理工作的管理,指定专职或兼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或辖区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三、各镇(乡)级及以上疫情责任报告单位实行计算机网络直报。四、疫情责任报告人在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由本单位专职或兼职疫情管理人员审核后,及时将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登记本由录卡单位保留3年。第1页共5页五、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诊断后应于24_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六、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每日(包括法定节假日)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即时向填卡人查询与核对。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包括法定节假日)上网对辖区内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除需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认的,其他传染病经核对无误后,及时通过网络确认、订正、查重。七、加强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安全管理,网络直报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己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否则,由此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由个人承担。传染病疫情处理制度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传染病疫情及流行趋势的流行病学分析,传染病疫情预警分级及是否启动应急工作预案的建议,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具体措施等有关内容的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三、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进行处理。流行病学调查制度一、散发疫情的调查处理1、核实诊断。收集病人基本情况和查看临床诊治记录,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体征、诊治检查记录,按诊断标准第2页共5页核实诊断,并做好个案调查。2、采集试验标本。根据病种,分别采集病人(包括恢复期血清)、接触者、环境等有关标本,尽快送检,进一步取得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的依据。3、追溯病例的传染源。搜索未发现的疫源地,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4、查找疑似病人。根据与本病患者有接触的人群,确定密切接触者,做好详细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注意续发病例的出现。5、确定传播途径、范围和疫源地。查明病人发病前后活动范围,追溯传染源可能的传播途径,划定疫点、疫区范围,采取针对性的隔离、消毒、杀虫、灭鼠、饮食、饮水等卫生措施。6、对易感人群采取保护措施。预防服药、应急接种、卫生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