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制度供给过剩及解决路径摘要。制度供给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但在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会僭越道德教育的本真,侵蚀道德教育的活力。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着制度供给过度泛化、制度供给结构性过剩、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等制度供给过剩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增加制度供给的道德属性,取缔不合道德的制度供给,增加合乎道德的制度供给,以消解道德教育中的制度供给过剩问题。关键词:道德教育;制度供给;过剩;消解制度供给是指为了规范人类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所创设的行动范型与规则体系,也是人们为社会提供的交往关系范型和行为规范体系。制度供给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度创新和制度演变的内在动力。制度供给与道德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其中社会道德是制度建设的价值内核,能够为制度建设提供价值指引;而制度供给能够为道德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推进道德教育的良性发展。一、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的表现形式制度供给是与制度需要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也是在制度成本与效益中做出的制度选择。制度供给过剩泛指社会制度生产供过于求,许多失效的、过时的制度并未被清除和取缔,仍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社会活动,它包括制度供给过度泛化、制度供给结构性过剩、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三种表现形式。1.制度供给过度泛化。在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并非越多越好,如果制度供给总量超过了制度供给需求,反而会影响和制约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与深入推进。当前道德教育中的制度供给过剩主要表现为制度供给过度泛化,即制度供给总量过剩,管理者将道德教育的每个环节都转化为道德制度,将道德要求细化为名目繁多的管理制度。这种正式制度供给过剩问题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内在本质,影响了社会道德的个体内化,不仅不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而且使制度成为道德教育的桎梏和束缚。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泛化问题也比较明显,第1页共5页许多教育者都以封闭式、军事化等为基本管理方式,想方设法把学生“管住”,生怕学生遭受各种不良诱惑的“侵蚀”。比如,许多中小学规定不穿校服不能进入校门,不准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不经班主任同意不能出校门等。这种强制式的道德教育很容易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产生道德疲劳、厌烦心理等。近年来屡屡发生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就与这种制度供给泛化有着密切联系。[1]对于这种制度供给泛化的负面影响,哈耶克提出独特的见解:缺乏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的制度供给是无法获得自愿遵奉的,只有当个体愿意遵循某些原则时,那些制度供给才是有效的。2.制度供给结构性过剩。在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不仅表现为制度供给泛化,还表现为制度供给结构性过剩问题,即对某些社会成员的制度供给过剩,并成为束缚个体道德发展与个性成长的重要障碍。这种结构性制度供给过剩主要表现为过时的不合道德的阻碍改革发展的社会制度普遍存在,成为既得利益集团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重要途径,成为开展道德教育、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障碍。在制度供给结构性过剩的社会环境中,许多制度受益者总是想方设法维持这种过剩的制度供给,以游说、行贿、部门利益国家化等方式增加过剩制度供给,以谋取各种非正义的、不合道德的社会利益。比如,许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部599期2019X8226;04门利用手中权力制定“霸王条款”,增加行政审批环节,导致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这种异化的制度供给吞噬了官员的道德良心,导致官员道德堕落、生活腐化,直接影响了社会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2]3.有效制度供给缺乏。在道德教育中,理想制度供给应当是制度供给总量、结构与制度需求的总量、结构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就可能产生制度供给不足或制度供给过剩问题。当前,道德教育中的制度供给过剩还表现为有效制度供给缺乏,不能约束和规范各种道德失范行为,无法满足道德教育的制度需要。比如,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管理者常将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国家利益等作为制度供给出发点,将制度供给定格于开展道德教化、规制个体行为等,忽视了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个人道德等方第2页共5页面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