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骆驼祥子》的英译本看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摘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作品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贡献。因而被译成英、法、日、德、俄、朝等多种文字。本文研究了从《骆驼祥子》的英译本看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关键词】《骆驼祥子》;意识形态;英译本《骆驼祥子》是老舍于1936年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描述了北平一位诚实、勤奋、乐观向上的人力车夫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的生活但最后失败以至于精神堕落的故事。这是老舍第一本反映中国社会草根阶层的小说。此外,《骆驼祥子》可谓是北京方言简洁、明了,文学语言精练、成功的典范。此外,《骆驼祥子》可以说是老北京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骆驼祥子》及其译本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小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及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小说并没有回避祥子与虎妞之间的本能欲望与一点点相互依恋之情也同样建基于金钱利益关系之上。《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人力车夫祥子描述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的悲剧命运。全作中不乏对北平景色、民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并且运用了大量生动的北京方言,是一部文化色彩浓厚的小说,其中含有大量的文化专有项,涉及地方文化、传统习俗、语言文化等,这些文化专有项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翻译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的移植过程。因此,英译时如何传达小说中的文化专有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人伊文·金在其英译本RickshawBoy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结尾处和一些线索进行较大的改写,此举在当时即引起老舍和中国人民的愤怒。伊文·金在翻译过程中要大量地改写原作以及他改写后的译文仍取得很大成功都基于译者在翻译表达时的意图。正是这样的意图促使他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不同。在这本译作中,贯穿全书的语篇目的就是伊文·金想把祥子经历的艰难困苦展现给同样经历了磨难的美国人民以激励他们振奋精神,而在末尾处的改写是语篇的局部目的,即鼓励美国人民只要坚持努力就会生只要坚持努力就会重新获得美好的生活,它当然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译者的最终目的。施晓菁的译作出版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于伊文·金翻译时的情况。当时,中外文化交流正处于非常繁荣的时期,随着中国对世界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比以前更加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同时他们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这种文化不仅包括当代文化,也包括旧社会的文化。考虑到这个因素,施晓菁翻译时努力使她的译作忠实原作,将原作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给其目标读者。可以这样说,她的译作是作为优秀的社会纪录片呈现给外国读者的,让他们有机会去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及旧中国的状况。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其译作的目标读者对译本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别感兴趣并能理解接受。二、从《骆驼祥子》的英译本看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1、翻译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现象与政治背景紧密相连,文化研究不可能抛开其背景而单独进行。《洋车夫》翻译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945年,当时中国贫困落后,而美国则是主导整个世界的超级大国。东西方政治力量的悬殊导致了文化霸权。作为美国人的伊文·金认为有权利决定如何翻译及翻译什么。译者的文化身份决定了他的翻译策略。“西方文化翻译非西方文化时会不顾一切的强加自己的文化颗粒”。伊文·金要将东方呈现给西方人,其译作加入了西方色彩,这与很少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对遥远东方的想像吻合。金译本不完全忠实原作,但它迎合了目标语读者的需要,深受欢迎。译本小说结尾的变动,新信息的增加及对原作部分篇章的删减都是金实现翻译目的的典型例子。从历史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