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技巧及其翻译【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终生致力于小说写作的形式与技巧的研究,在成功地运用意识流技巧写作的同时还注意突出自己的个性,最终以娴熟的技巧与对人物的精神世界颇有新意的描写当之无愧地成为意识流写作大师。《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早期的一篇意识流短篇小说,虽为早期作品,其中所体现的意识流技巧已较为全面。【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其小说以独特的创卓手法和富有魅力的表现手法对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手法进行了传承和创新。在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意识流小说成为几种主要小说流派的代表之一,伍尔芙凭借其意识流创作手法对英国文学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伍尔芙出生于文学家庭,其父亲是伦敦的一位文学评论家,学识渊博以及颇有见地,对伍尔芙的文学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伍尔芙的文学创作从1915年开始产生影响,其文学评论文《论现代小说》通过伍尔芙对当时英国小说流派以及小说风格的特点进行评论,并在文章中表达出自己独立的文学观,表达出伍尔芙在小说构架方面追求真实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并对小说所具备的艺术风格提出了自己的见地。《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在191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小说从写作风格特征方面已经将意识流小说表现手法发挥出来,意识流小说是建立在一个真实的世界观基础上的,但意识流小说又不仅仅停留在对事物客观性的阐述方面,伍尔芙意识流小说从客观到艺术性的升华,小说是一种文学创作和思维构拟,必须从现实到理想进行升华,写实小说的确有其写实性的魅力感官所在,能给予读者真实自然的感受,但文学是建立在人文理想主义基础上的,尤其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关于浪漫主义小说构拟对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技巧1、对传统艺术的反叛小说开始“我”注意到墙上的斑点,它去除了“我”童年时代的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的幻觉,这是一种战争的幻象,在伍尔芙看来,这并不是快乐的体验,这种意识与后文所提到的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相互呼应。可见斑点成了伍尔芙逃避庸俗人生的一根浮木。所以“我”为自己有了新的目标而松口气,传统的、源于童年体验的印象终于消失,“我”找到了通向新的精神旅程的一把钥匙。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围绕这把钥匙,“我”的思绪一哄而上,首先映入“我”脑海的是它曾经挂过一个贵妇人的赝品的肖像,而这一点与前主人的审美趣味是相一致的,“我”在精神上与前主人相遇并由此引发讨论,当他说“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与他分手了,伍尔芙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像坐火车一样。分手是电光火石的一瞬间的,前主人的观点中包含着传统的文艺观,艺术作品是有思想支撑的,作品中蕴涵了理性,作品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是这种传统文学所表现的内容与其所采取的工具已经不再适合20世纪的文学发展。在伍尔芙的观念中,作品就是知觉,这才是最真实的客观存在。伍尔芙刻意地在意识中与前主人分手,而将他们远远地抛在火车的后面,是对19世纪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彻底颠覆,所以在这里“我”显得迫不及待又不想再做任何的争论。伍尔芙在小说中首先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发难,沉思中陷入对庸俗文学创作的思考,意识的流动显然已经不再是没有意义的空想,而是潜意识中阐释了自己的创作观,虽然它还不甚清楚,但是却已经体现出20世纪小说创作对传统的冲击,从这一点上,整篇小说恰是“分手”之后的尝试。但是作者的用意不仅在于对文艺观的阐释,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一个在精神上同庸俗的人生与世界分裂的开始。2、远离现实,而又无法逃离现实的牵制意识流动的快乐,是因它远离现实,可意识流动的触发点往往是现实中的某一事物,意识流动的终结也往往是现实的物像和情景。那些冷不防触及而产生的联想,让我们看到意识现象世界的流动是由“钉子”、“小孔”和“花瓣”等现实物象触发;那些作者主动要呈现的现象流动过程,也是从眼前的现实物像开始的。如在联想莎士比亚之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