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都要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与时俱进,以谋求新环境下的发展。在电视传媒产业化的新形势下,有针对性地进行电视营销成为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一首歌》从2000年推出之日便很快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始终占据央视娱乐频道收视率前列的位置,至今仍是央视重点推荐的享誉全国的品牌栏目。作为一个我国娱乐传媒文化产业化探索过程中的标志性栏目,《同一首歌》的品牌建设、产业化经营究竟进行得怎样,得失何在,在今后发展中如何进行营销等问题,着实值得作一下总结思考与展望。本文结合当今社会中比较有发展空间的几种现代营销理念,以《同一首歌》为对象,对我国电视频道、节目、产品的自我市场营销思路进行分析、探讨。关键词:同一首歌;电视营销;品牌建设;晚会1.绪论《同一首歌》脱胎于传统的综艺晚会,但又有别于其它大而全的综艺晚会类节目,其专业性更强,是一档具有鲜明怀旧特色的音乐类栏目。也许正是简单、清晰而集中的主题定位,使得它在众多综艺晚会纷纷淡出观众视线的情况下,依然具有较强影响力。《同一首歌》利用前期积攒的人气及中央电视台这一得天独厚的平台,采取走出去的战略,转战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大陆,走进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只要有华人的地方似乎都可以成为《同一首歌》的舞台。国庆、元旦、纪念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申奥成功、足球出线等特殊时间,《同一首歌》都会抓住契机,推出众多与公益主题相结合的慰问演出,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从而迅速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节目形象,成为一档中央电视台重点推荐的品牌节目。进入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大众传媒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竞争,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局面。曾经拥有长期固定受众的电视传媒,一方面面临铺天盖地的报刊和技术力t突飞猛进的互联网的步步紧通,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电视地面频道、有线频道、数字收费互动电视等的竞争,电视的营销成为电视传媒的一项重要任务。电视媒体的经营角色正逐渐发生根本性转变,具体表现为由原来的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的双重身份,逐渐向以经营者为主,或者单纯的经营者的单一身份过渡。这一转变预示着中国电视媒体的经营开始从生产时代向营销时代迈进。作为近几年最走红、最有代表性的电视文艺栏目,《同一首歌》凭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中国电视亿万观众。在2007年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的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同一首歌》列于全国观众最喜爱电视栏目第三名,成功的开拓了中国电视歌会的探索之路,其探索历程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2.《同一首歌》的经营历程2002年,《同一首歌》对广告时间进行了对外招标,向公司化、产业化迈出了第一步。在整个招标过程中,数十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及数十家广告公司参与了竞标,最终拍出了6560万的品牌身价。这是央视首次对电视文艺品牌进行广告招标,开了央视品牌建设的先河。招标的成功为《同一首歌》注入了大量的活动资金,同时对《同一首歌》的品牌效应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其以后的产业化运作开了个好头。次年,2003年11月,央视便通过自己的网站发布公告,称将《同一首歌》从戏曲音乐部划归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目的是探索娱乐传媒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媒介产业化已经走过了一些年头,具体的电视栏目走产业化道路在中国目前的媒体环境下似乎更加艰巨。据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公布的数字,我国目前约有电视频道3000多个,电视栏目数则更是多如牛毛,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多少曾经的名牌栏目已辉煌不再,甚至直接淡出了观众的视线,央视的《综艺大观》、《实话实说》、《东西南北中》等都是如此。其中《东西南北中》便是由《同一首歌》总导演孟欣一手创办的。在中国,综艺娱乐类栏目的存活期似乎都较短。对于曾两度获得全国电视文艺最高奖——“导演奖”的孟欣来说,在国内,一档栏目的生命周期、影响因素、面临的困境等问题应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同一首歌》作为孟欣的一大杰作,很可能成就其人生事业的巅峰,孟欣固然希望这一节目能够成为中国电视文艺界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