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M师范大学为例中文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对社会发展最新文明形态的正确选择。本文以M师范大学为研究主体,进行实地调研,对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进行研究。依据调查问卷、访谈和走访各有关部门获得翔实的理论依据。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采用较为系统的方式对各个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相关理论做了一个简要的概述,首先便是对生态文明以及与这方面有关联的概念进行必要的解释与阐述,其次便是解释我们根据什么来对高校的生态文明系统进行探索研究,最后则对高效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将M师范大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的方式对此学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除此之外阐述了生态文明观教育所带了的积极影响以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探究;第三部分,结合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以M师范大学为例,提高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对策,主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自我教育三个层面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大学生PAGE\*MERGEFORMAT7结语引言(一)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在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再次提出了五个重要的发展观念,分别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2017年,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求,要求对环境的保护以及治理要投入更多的工作,保护我们的蓝天坚决不能被污染,对于水、土这两方面的污染也被要求投入大量的工作去治理,全方位的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1。在党的第十九次大会上,提出了对生态文明这一方面要加快体制改革的速度,去加强建设,使我国更加美丽,并且对要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样的观念保持不变,为达到人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向前努力奋斗。大学生作为改革中的主力军,我们要迅速的对其生态文明素养、能够积极去建设生态文明观念加以提高,使得大学生的认知更为宽广。故而本文对该问题进行探究。(二)研究意义将生态观的教育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中去,能够对思想政治的时效性进行一个全方面的提升。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下完成这个生态观教育的研究,还能够在生态文明教育观的体系和机制这两个方面上加以不断地完善,进而能够使更多的大学生对生态文明以及有关的各种知识加以学习与应用,培养出一种生态文明的情感,构建一种十分坚固的生态意志,最终的目的是将这种意志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达到社会所需求的全面的人才这个标准,除此之外,还能够使得大学生为生态文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一名宣传者或是一名实践者。并且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同环境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能够将生态观于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渗透到整个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中去,去创造一个能够同历史发展一致,社会前进相一致的生态观教育的体系,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基于这样的体系能够有一个更高的进步。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EB/OL].http://www.gov.cn/premier/2017-03/16/content_5177940.htm2结语一、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理论概述(一)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分为广义与狭义,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在人类社会中,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所形成的新型文明形态。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的形式之一,它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候所能够达到的文明的程度。生态文明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建立起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选择适度消费的生活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第二,生态文明的行为,包括个人绿色生活方式和社会的绿色发展,其中发展生态产业,促进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其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