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别和词派风格窥探宋词人的凭栏意绪摘要:宋词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豪放派或是婉约派词人的作品里都多次出现过“栏杆”一词,这种意象并非偶然,和我国《诗经》里就出现的“登高”的习俗以及宋朝环境有关,国家衰弱,社会保守,词人不能释放天性,只好凭栏抒发意绪。或是女性词人的愁苦情思,或是男性词人的忧国情怀,或是不同词派闺怨、伤春、忆旧、思乡、伤别、抒愤、怀古时候的凭栏意绪,使得宋词凭栏意绪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词:宋词;栏杆;凭栏意绪;目录一、宋词凭栏意绪缘何起....................................2二、男女词人的凭栏意绪....................................3(一)女词人的愁苦情怀.................................4(二)男词人的忧国情怀.................................4三、不同词派的凭栏心情....................................5四、宋词凭栏意绪唱兴亡....................................6参考文献..................................................8一、宋词凭栏意绪缘何起宋词里,不管是豪放派或是婉约派词人的作品里都多次出现过“栏杆”一词,宋周密《绝妙好词笺》出现四十一次,清张思岩、宗肃《词林纪事出现六十八次,现代贺新辉编撰的《全宋词鉴赏辞典》出现八十二次,虽说写法各异,“阑干”、“槛”、“栏干”各不相同,不过全是指同一事物,抒发凭栏意绪,栏杆这个小小的事物为何能有这么多词家的偏好呢?在《史记.武帝本纪》描述“黄帝为王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之后后,十二楼和它衍生的十二栏杆就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里特定的词句。它开始是指神仙住所,后来代指女子闺阁,然后泛指楼屋、长廊、拱桥的护栏。倚楼画栋的栏杆,舞榭歌台的护栏,小亭香的红栏,或者是断壁残垣的危栏,全部都找得到词人的影子。他们对栏杆情有独钟,潘间写的《酒泉子》“尽日凭栏楼上望”,还有朱淑真写的《菩萨蛮》“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都可以看见他们对栏杆的偏好。当栏杆进入文学领域,出现在词人的作品里,其含义就超脱了只是作为建筑的现实含义,灌注了词人的个人感情,成为了宋词中颇有特点的典型意象。宋朝词作常见“栏杆”意象的状况,并不是偶然,这和我国古时候“登高”的风俗与宋朝人独有的社会环境多多少少有关联。大家都知道,登高怀远的习惯在遥远的年代就出现过,在《诗经.周南.卷耳》里,“陟彼崔嵬,我马虺馈,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在王粲《登楼赋》里,“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登高一直弥漫着一种哀婉的感情气氛在里面。到了高处,能够望的远,心胸也会更加空阔,所以思绪也更多。不过早些时候大家登高的意愿被很多现实条件局限,主要是那个年代高楼太少,就算是佛塔也在南北朝时候才有的,在那个年代,登高大多就是登山,在唐代之前的传记与诗文里,能够发现登山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虽说现代很多山川被发掘,不过如果没有当做旅游胜地来发展,我们想要登山也是没那么简单的,需要几个人相互协作克服困难一起去,因此古代登高因为条件局限,很多时候只能畅想而已,不过伴着唐宋楼宇的建造,到处布满了亭台楼宇,让大家登高凭栏变得简单和实际。《杨州府志》有描述,“平山堂在郡城西北五里大明寺侧,宋庆历八年郡守欧阳修建,负堂遥眺,江南诸山皆拱揖槛前。”苏舜钦有用四万钱购地建造沧浪亭,范成大的石守湖里有北山堂、千岩观、镜阁、寿堂,马光祖再造的乌衣园里布满更屐、颖立、长春、望岑、更好等亭楼,其他知名楼宇数不胜数,因此词人登高与凭栏更加方便和实际。伴着生活环境的拓展,人类的感情思绪有着愈加高远的趋势。宋朝前面的作品里,怀着心事的人或者到空阔的天地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枪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或者独自呆在小房里面,顶多在窗帘后面看屋檐上的燕子,或对着窗子外的月亮举杯“对影成三人”。不过宋代词作家对这样的场景早就厌倦,当时的国家环境、生活状况下,大家向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场景,突破一个空间的束缚。历史的璀璨冲击着大家的内心世界,汉唐的强大灿烂让大家心驰神往,但是宋朝词作家没办法感受到这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