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双带状况调查与思考为了深入了解全县农村党员的“双带”的现状,研究探索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双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最近,我部成立课题组,调查走访了全县有代表性的9个乡镇,28个行政村,召开座谈会11个,参加座谈会167人,个别访谈21人次,发放和收回调查问卷1000份。通过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近年来我县各级党组织抓农村党员“双带”工作的基本作法,对当前农村党员“双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初步的对策和建议。一、基本状况我县幅员面积2626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办事处),741个行政村,人口100万。全县共有党员41853名,其中农村党员28212名。农村党员中按年龄结构分,有男性党员25219名,占89.4%,女性党员2993名,占11.6%;从文化程度划分:小学及以下文化的55*人,占19.5%,初中文化的16673人,占59.1%;高中、中专文化的党员5586人,占19.8%;大专以上文化的党员451人,占1.6%。从年龄结构划分:35岁以下的党员3561人,占12.6%;35岁至60岁的党员19*3人,占67.5%;60岁以上党员5614人,占19.9%;从从业结构上分,有61.3%的党员从事粮食种植,有13.1%的党员从事蔬菜种植,有14.8%的党员从事畜禽养殖,有13.1%的党员从事个体经营,有37.9%的党员从事劳务服务,其它行业的占9.6%,大多数农村党员交叉从业。二、主要作法近年来,我县各级基层党组织“三力并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充分发挥“双带”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强化教育培训和素质提高,发掘农村党员“双带”的潜力。提高农村党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双带”顺利开展的保证。近年来,我县创新培训方式,广辟培训渠道,定期对村主职干部及农村党员进行强化培训。一是思想教育培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为契机,对农村党员进行党的宗旨教盲、党性教育,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和群众观念。在农村党员中广泛第1页共10页开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讨论,促使党员正确认识个人致富与共同致富的关系,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在全县广大农民党员中形成了“不能带头富不配为党员,只会自己富不是好党员”的氛围。我县栗江镇顷田村党员张家喜,20*年以前,家境比较贫寒,多年的贫困使他对发家致富没有信心,对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通过激烈的讨论,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落后了。20*年春节刚过,他下定决心,卖掉了仅有的两间房屋,并通过亲戚朋友帮忙,筹借了近4万元资金,承包开发该镇350亩荒山,种植多种优质水果。几年来,他吃住都在搭建在山坡中的一间草房中。辛勤的劳动换来了累累硕果,荒山转眼变成了花果山。20*年,张家喜不仅获纯收入40000多元,还为10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二是实用技术培训。我县以县乡两级党校和农广校为主要阵地,以农业、林业、畜牧、烟草、科技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师资力量,在农村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学一技、会一技、专一技、传一技”活动。围绕党员致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紧密结合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农业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作为培训重点,县乡两级联动,分级办班。同时,依托栗江镇白石村香菇基地、谭子山镇工联村烟叶基地和三塘镇松山村养猪场等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对广大农村党员进行现场指导培训。自20*年以来,县乡两级每年培训农村党员6000余人,农村党员受训面达96%,近2万名农村党员掌握了1—2门以上实用技术,占农民党员总数的近70%。三是学历教育培训。采取系统培训与阶段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积极鼓励农村党员更新观念,提高学历,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0*年以来,实现了全县每个村都有1名以上中专文化程度村主职党员干部的目标。今年村“两委”换届后,又组织100余名村主职党员干部参加了电大的网上远程学历教育。通过学历教育,全县村级班子党员干部市场驾驭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农村经济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信息来源进一步畅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已有820余名村主职干部成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骨干,充当了农村党员“双带”的排头兵和领头雁。二、建立激励机制和搭建平台,激发农村党员“双带”的第2页共10页动力。一是目标拉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