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认识“蝌、蚪、迎”等13个生字,指导写“甩”字,初步理解“甩、迎、追、蹲、蹬、跳、蹦”表达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动物。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4.渗透遇事主动探索思想。教学重点: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学难点: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教具准备:CAI课件(小蝌蚪各个时期形态图片,小蝌蚪与鲤鱼、乌龟、青蛙对话的课文插图与文字)教学时间:两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边板书边贴图)池塘里的一群小蝌蚪,它们的妈妈是青蛙?(板书:贴图妈妈)它们虽是一家人,为什么长相差别这么大?2、理清文章线索。A、青蛙生长图(蝌蚪长成青蛙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说一说→填一填→指名读一读(声音宏亮)B、遇到角色。(板书:先、再、尾巴)师:蝌蚪青蛙的外形截然不同,小蝌蚪能找到妈妈多亏了谁的帮助?(贴图:鲤鱼、乌龟)过渡:课文描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离奇有趣,我们先来认识字宝宝,再和课文交朋友。二、学文识字。〈一〉出示生字认读(方法:自拼→指认→说记字方法)过渡:让我们带着这些字宝宝走进课文中吧!〈二〉学文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1)出示“灰”字组词(2)问:池塘里的这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你觉得它们可爱吗?它们在水里怎样游?(3)指导读(可爱、快活的语气)指名读→齐读。过渡: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2、出示第二自然段。(问读)自由读(1)小蝌蚪有什么变化?看到了什么?又知道了什么?(2)识字扩字“条、在、阿、姨”。(3)为什么“迎上去”?(理解、表演)迎上去时的心情?(4)指导读(问的语气急切,答的语气和蔼亲切)小蝌蚪着急地找妈妈,鲤鱼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5)小结学法:看图→读文→思考→有感情地再读。(板书)3、学习第三自然段。(1)看图,自由读,识字扩词:追、顶、有想: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又看见了什么?怎么做的?(2)为什么“追上去”?(理解、表演)(板书)(3)引读“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怎样回答小蝌蚪的?(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4)小结:对青蛙妈妈的样子描述,鲤鱼、乌龟的说法不一,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说法总结。(总结出示: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绿衣裳)过渡:为了找妈妈,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小青蛙的尾巴变短了。4、学习第四自然段。(1)小青蛙这次看到了谁?听老师读。(2)出示生字扩词“变、鼓”。过渡: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兴奋地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妈妈见到自己的孩子,又会怎样?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5、学习第五自然段。齐读:(1)这时的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出示句子,用“已经”说句子。(2)小青蛙怎样到了荷叶上?(表演体会:蹬、跳、蹦)过渡:“蹬、跳、蹦”具体写出了小青蛙具有了跳跃的本领,不知道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不见了,它们要跟着妈妈(引读)天天去捉害虫。6、学习第六自然段。(1)“什、么”这两个字笔画虽少,但不好写,请同学们先跟着老师的范写,书空练习。什:”单人”在左,“十”在右,左宽窄宽写端正。么:一撇略短,撇折长,一点放在右下方。三、总结全文。(1)依板书小结。(这篇课文在讲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不但身体发生变化,而且得到好心鲤鱼、乌龟的指点。在它先长出后腿时,鲤鱼阿姨告诉它妈妈长着四条腿,宽嘴巴;在它长出前腿时,乌龟告诉它妈妈鼓着大眼睛,身披绿衣裳。当它的尾巴变短成了小青蛙时终于找到了露着白肚皮的妈妈,和妈妈一起捉害虫。)(2)出示统计:一天捉70只,一个月捉2100只,一年捉15000只。小青蛙为人类做了许多贡献,我们来夸夸它?(3)总结放音乐:大自然中像这样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