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些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7课,知道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回想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陶罐的态度是怎样的?铁罐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陶罐是谦虚的,铁罐是傲慢的。)(师相机板书。)(二)学习2~8自然段1、默读课文2~3自然段(1)从哪里可以看出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2)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让生明白两个罐子的态度不一样。(明确:“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傲慢“不敢,铁罐兄弟。”——谦虚)(3)同学们,既然可以从语言看出两个罐子的态度不一样那么它们说话的语气一不一样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两个罐子语言的初读,可以看出两个罐子的态度不一样,教师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教学重点。)(4)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2~8自然段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同桌间互相朗读陶罐和铁罐的话,一边朗读一边思考,“陶罐和铁罐到底在想什么呢?”(读完后,师请学生看课件出示的2句话。)(5)生读陶罐和铁罐的这两句话,要求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适时指导朗读。(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在初读中能体会到陶罐与铁罐的态度及性格的不同,但试读中并未读出铁罐的傲慢与陶罐的谦虚善良,语气较平淡,缺乏感情。于是老师可随机调整内容。让学生在听读中更充分的感受到陶罐谦虚,也让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为下一个环节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和训练做好铺垫。)2、研读对话,指导朗读过渡:老师告诉大家,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气,因为语气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想法。既然陶罐和铁罐是两个不同的罐子,它们说话的语气会不一样,刚才同学们再下面练习的时候,我也听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了,现在我想请2为同学师范读一次陶罐和铁罐的所有对话给大家听。(生示范读,师伺机提出要求,要求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师对生的朗读作出相对应的评价和鼓励。)1、课件出示:“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明确:陶罐)2、看看最后一句“有什么可吵的呢?”,把这句话的声调扬上去,读出来的感觉会更好。(生再读——齐读)过渡:老师刚才听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同学带出了表情、语气还有动作,老师一看大家就像个小演员一样,下面老师真要招募小演员了,我想请一组同学来表演课本剧。(同桌间相互训练)(生上台表演——师总结)(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在朗读方法指导下,能进行有感情的个性化朗读,通过自由读、合作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形象,体会蕴含的道理)(三)学习10~17自然段1、默读课文10~17自然段,告诉老师2个罐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相机板书。)(明确:陶罐仍然没有变化,铁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四)回顾课文,总结小组讨论体会:从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道理呢?(明确: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五)布置作业1、假如铁罐还没有完全消失,铁罐又遇到了陶罐,铁罐会对陶罐说什么呢?2、向爸爸妈妈演一演这个课本剧。【板书设计】陶罐铁罐谦虚傲慢许多年后光洁如新消失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