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材分析:由于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中有大量篇幅介绍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因此本节的重点内容是放在细胞层面上的,让学生了解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以及核酸能够成为遗传信息携带者的原因。组织学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内容之一。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理解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它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从核酸的基本组成元素出发,由元素组成核苷酸,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链,再形成核酸。利用课文中对两种核苷酸的比较,来区分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的不同,组成两种核苷酸碱基的不同和所含的五碳糖不同,提高归纳判断能力。学情分析:《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的知识,学生对遗传物质DNA有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再结合新的科技成果来创设情景,例如在鉴定亲子关系、案件侦破中应用到的DNA指纹技术来进入新课程的教学。本节课还要使用高倍镜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试剂的特殊显色反应,感受到遗传物质的真实存在和分布情况,这样对核酸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高倍镜的使用基础,可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如何熟练使用高倍镜。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核酸的种类。(2)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3)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2.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学难点: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法、学法:多媒体教学、观察比较法、讲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具体过程](一)引入教师:以利用DNA侦破案件、寻找灾难中的死难者或者以亲子鉴定为例,并以以下几个问题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1、为什么通过DNA鉴定就能让我们确定谁是犯罪分子?2、为什么DNA对人的身份识别的精确度这么高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并尝试作出回答。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本后阐述核酸的种类: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核酸的种类和分布教师:核酸分布于所有细胞中,但是这两种核酸具体分布在细胞的什么位置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观察一下。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用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步骤:制片: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置于载玻片上水解:向载玻片上滴加盐酸,水解3~5分钟冲洗:用蒸馏水缓水冲洗载玻片10s以冲掉多余盐酸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后,向载玻片上滴加2~5滴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5分钟后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换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学生:完成实验,并根据观察,提出推断: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的什么位置。教师: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原核细胞的DNA位于拟核区域;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三)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教师: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大分子,是由一种叫核苷酸的小单位组成的。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8中的两种核苷酸,提出问题:1、核苷酸的化学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