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数学的发展是由两股力量推动的:一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是纯数学的研究。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展示出它的魅力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也就是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一、课前孕伏,联系“生活画面”,学生兴趣高扬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设计这样了一个情境:三位老奶奶买完苹果,在楼下碰面聊天。张奶奶说:“我买的苹果16元4斤,真便宜。”王奶奶笑了笑说:“不不不,还是我的便宜,我买的苹果12元3斤。”刘奶奶摇了摇头说:“你们买的都不如我的便宜,我买的苹果8元2斤。”三位老奶奶你一言我一语,谁都说自己的便宜。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支持哪位老奶奶?”学生有的就说:“刘奶奶的最便宜!”还没等他说完,就有同学反驳:“老师,她说得不对,三位老奶奶买的苹果价钱是一样的。”我赶紧问:“是吗,小组赶紧研究研究给出你们的理由吧?”……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画面中,自然而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又如,在教学有关钟面的认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就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挂个可爱的钟,让学生天天都能见到钟面,并让学生猜猜钟面时间。这样学生在课前对钟面有了感性的认识,上课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能兴趣盎然地学习,顺利地掌握钟面的相关知识,如:认读整时和整时半,后续还要求学生能读出几时几分等等这些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知识。再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二、课中探究,融进“生活画面”,学生易懂易学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教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一些教师直接把“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有括号先算括号”等这些运算顺序直接灌输给学生,往往这样做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展示生活情境:学生喜爱的快餐店,同时出示一个标价为8元的汉堡包和一杯标价为5元的可乐,问学生如果让他们买这些食物多少钱。然后再加1杯可乐,问:“现在你应付多少钱?”学生列式是“8+5+5”或“8+5×2”。讨论“8+5×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在讨论之后,统一认为该先算5×2,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因为买的是两杯可乐,如果先算8+5再乘2就是两份汉堡包加可乐了。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当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去开展讨论、研究甚至动手操作,让学生从小树立起好学、好问、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这样的课堂总结设计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了升华。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课后再增加一些识别假币的方法,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新《数学课标》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