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感受美国的语文课》想到的(2008-11-2109:31:20)转载标签:教育语文教学课堂教材美国分类:精品文章来源:中华语文网——语文教学通讯作者:游畅反复咀嚼着《感受美国的语文课》一文,心里不免泛起阵阵酸楚。看似零散杂乱,没有层次,漫无目的的美国语文课堂,却能在当今世界立于领跑地位,创造的教育价值足以令我们瞠目结舌。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又缺失了些什么呢?笔者认为,缺少的就是那本该属于语文教学的“开放”。一、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只有开放思想,才能让语文教学承载传承文明、播种希望的重任,教给学生谋生、处世、发展的本领,这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灌水”,无论学生需不需要,喜不喜欢,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因为教师的教学业绩是和学生的成绩捆绑在一起的,成绩上不去,就说明教师的教学质量低劣,教学水平差。于是乎,教师牵着学生阅读积累,机械记忆,甚至临考前叫学生背几篇范文,说这样在作文时能考高分。显然,在这些老师眼中,学生便是工具,教学便是达成教师晋级升职的有力手段。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时常能看到师生在教学中的闪光点,但和美国的语文课堂比起来,至少还存在以下几点差距:1.对掌握知识的必要性定位不够。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因为掌握知识是人类发展所必需的。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两种境况:一种是一味强调知识,忽视语文学习的功能和作用,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获取、情绪体验,使教学蒙上功利主义色彩,回归到语文教学的老路上,培养出大批高分“低能儿”;另一种是只重形式上的改革,不关注语文教学质量,学生根基浅薄,能力相对也比较低下。应该说,这两种境况都是由于教师对知识的必要性认识不够造成的,都是不可取的。2.对传承文明的现实性理解不够。“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任,学好、用好中华语文,有助于振兴中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如果缺少对这一现实意义的正确理解,必然会淡化语文。3.对发展能力的长远性认识不够。学语文主要是为了交际。要交际就要表达,要表达就要积累,要积累就要阅读。说到底,整个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频繁,“学一点”是不能“管一辈子”的。因此,习得方法,做到无师自通,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不二法门。二、教材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开放教材,摆脱教材束缚的教学,才是学生最渴求的教学,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已在我们心中达成共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增补、删除或自己创造,这无疑是件好事。但要真正敢于向美国一年级语文课那样“不使用教材”的,恐怕少之又少。当然,美国语文教学的“无教材”现象,其实只是一个表象。事实上,他们也使用教材,不过这些教材不是现成的,它是完全被活化了的教材,需要去真实的生活中开发,这和我国的教材体系比较起来,优越性在于:1.开放空间,活化教材。就狭义的教材而言,无论怎样编写,无论有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终究是虚幻的文字。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生活的真实情景。因此,美国一年级语文教学能够打破传统误区,将教材的外延无限扩大,使之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从无声的文字、抽象的情景中解脱出来,走向生活中去。真正形成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教学格局,何愁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呢?2.看似无招,胜过有招。中国武道崇尚“无招胜有招”的至高境界,但很少有人将之用于教学领域,这不能不说遗憾。然而,透视美国的语文课,我们却不得不被折服。首先,从表面看来,教学基本处于无序状态,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略显几分教师的随心所欲、擅作主张。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的事,不外乎四件,除了观察还是观察,这在我国的语文课堂里,顶多4节课就可以搞定。不过这完全是由老师讲出来的,缺少学生的亲身体验。其次,究其实质,正是因为这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