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陈崇凯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气氛。2.认识并掌握前八分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3.随音乐分角色进行表演。教学重、难点1.学唱歌曲。2.认识并掌握前八分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教材分析《我是小小音乐家》是一首活泼、跳跃的英国儿童歌曲,表现了小朋友们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的场面。2/4拍,一段体结构。1=F,大调式。歌曲由五个乐句组成,第一、第二乐句在旋律上完全相同,只是个别音的节奏稍有变化,跳进的旋律和以八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塑造了一个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第三乐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续采用了紧凑的节奏,上下行的级进使歌曲更显得欢快、跳跃。弱起节奏和象声词的运用,增添了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使小朋友俏皮可爱的形象跃然而出。第四乐句节奏舒展,好像是做一个短短的休息,接着又重复了第三乐句,在欢快的情绪中结束。第三乐句是这首歌曲的中心部分,也是最有特点的一部分,在教学时要重点练习。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英国的小音乐家,你们听听他会演奏什么乐器?2.欣赏歌曲《我是小小音乐家》动画。3.学生回答:音乐家会打手鼓、吹喇叭、敲木琴。4.请学生用动作模仿演奏这三种乐器。5.再次聆听歌曲录音《我是小小音乐家》,学生边听边用动作模仿。二、《我是小小音乐家》歌曲学习1.学歌词。(1)师:你们刚才的动作模仿得非常像,能用你们的歌声来模仿乐器演奏出的声音吗?出示歌曲第三乐句。(2)学生按节奏轻声读一遍歌词。教师纠正学生在节奏上出现的错误。(3)学生读一读节奏认识一个八分音符两个十六分音符节奏。(4)学生按节奏再来读一读歌曲第三乐句的歌词。(5)老师再范读一遍歌词,学生注意听重音出现在哪里。(6)学生再读一遍这一乐句,读出重音。2.学唱歌曲。(1)老师弹琴,学生演唱第三乐句。教学要求:学生演唱这一乐句时,要注意声音轻巧有弹性。(2)学生和老师配合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学生演唱第三乐句,老师演唱其他乐句。)(3)老师再次范唱歌曲第一段歌词。学生边听边划拍子,注意听歌曲在开始时有什么特点?(4)学生听后回答:歌曲开始时是弱起。(5)老师指挥,学生轻声慢速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6)老师弹琴,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教学要求:学生要注意歌曲开始时是弱起,要唱齐。演唱时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7)老师弹琴,学生演唱歌曲第二段、第三段歌词。注意:歌声轻巧。3.歌曲表现。(1)老师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学生可以分小组选择乐器,为歌曲配伴奏。(2)学生可以在演唱第三乐句时,加上拍手或打击乐器伴奏。(3)小组展示。4.播放《我是小小音乐家》伴奏,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三、课堂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歌声真美妙,我们加上打击乐器完整地表现一遍歌曲来结束今天的课程。教学反思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且富有童趣的一首美国儿童歌曲,同学们非常的喜欢。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这节课我们将在班上举行一场音乐会,让同学们一同加入到音乐会中,场面非常的热闹。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地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热情和创作欲望。我觉得这节课较好的地方是创编歌词这个环节,因为在这里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学习合作的精神。有的学生把歌词改成“我是个小小音乐家住在北京,我弹起钢琴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或是“我是个小小音乐家住在濮阳,我拿起葫芦丝能吹出美妙的音乐。。。。。。”等等,通过这样的编创活动,让他们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不足的地方:1、在学生组合节奏的环节中,把学生看的太高了,节奏出示的比较难,而且在后来歌曲学唱中没有起到铺垫的作用;2、提问的面还不够宽,应该尽量地鼓励更多的孩子的思维行动起来,让他们每一个都加入到愉快的音乐氛围中,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