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的形成与转化提起学困生,当老师的都有头痛的感觉,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学困生是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一直在农村教学,农村学校的学困生还是比较多的。作为学生他们谁也不愿意当学困生,大家都有自尊心,谁也不愿受别人的歧视,老师当然更不希望有学困生,有时可能希望学困生少点也行。当你调进一所新学校,其他老师要给介绍了,某某班较差,学困生很多,你心情就会很糟,觉得可能教学要很费力,如果说那个班整体很好,这是在告诉你学困生较少,自己从心里就会觉得轻松很多。我觉得小学六年的学习就像是在学校操场跑1000米,200米的跑道,第一圈大家差距不大,从第二圈开始,慢慢的慢慢的学生的差距就拉开了,一直到最后,有些学生被落下一两圈,一年级的学生成绩差距也不大,均分都在90多,能有多大差距,到了中年级,均分在80多,到了高年级均分成了70多了,差距越来越大,除去知识难度的增加,重要的原因是学困生越来越多。那么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可能是自身素质不高,可能是方法不当等等原因。俗话说“十个指头也有长短”,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习上的不同程度的障碍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下面我就学困生的形成与转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学困生的形成(一)自身因素1、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在课堂上谁在听,谁没听,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两眼发直,身在教师心在室外。每当这时我都会停下讲课,提醒他们,他们的思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甚至一个题目老师反复讲几遍,他们都不会,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到课堂上。有的上课小动作特别多,玩的兴趣特别浓,所有的文具都成了他们的玩具,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玩铅笔,一会儿玩尺子,乐此不疲,无论怎么叮嘱对他们无济于事。课堂作业马虎,不按时完成,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作业能拖就拖,能不做就不做,如果老师盯的紧了,他们就交作业,如果老师稍放松,他们就不交了,就像与老师在“捉迷藏”。如果面批作业,他们就等到最后交,磨磨蹭蹭,就等着听下课的铃声。如果不面批他们能不交就不交。他们家庭作业直接就不做,要是批评的狠了,就乱写一通,应付老师,本来半小时的作业,他们几分钟就完成了,他们写的作业他们自己都看不清楚。如果统计一下,一学期下来学习好的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几乎没有,而他们能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几乎没有。慢慢的慢慢的他们成了学困生。2、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态度很好,在学习上也下了很多功夫,但仍然不能摘掉学困生的帽子,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良有关。我们班有几个学生就是这样,有时在课堂上我还夸他们,学习态度很好,作业按时完成,作业干净整齐,上课也在主动学习,给我的感觉就是愿意学好,但每次成绩都不理想。各门学科在学习上都会形成一些比较独特的方法,这些方法在逐步运用中会定型为习惯。方法与习惯的内化需要过程,有的学生内化较差,在学习上自然会事倍而功半。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很难跟上队伍,我给学生讲过,学知识就像上台阶,一步一个台阶,一步几个台阶是很困难的,所以上课必须打好基础。他们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课,虽然努力了,但仍没有效果。(二)、家庭因素教育的成功与否重要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分母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1、家长思想上不够重视一个家庭对学生的学习不够重视,学生是学不好的。家长如果从思想上认为学生学啥样就啥样,给学生这样一个暗示,学生能有学习的动力吗,学生想着将来肯定回家种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学习为啥,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哪来的学习动力。家长如果对学生有种望子成龙的态度,不断教育孩子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这样学生逐步树立了目标,有了理想,学习也会不断努力的。有一些家庭重视学生学习,会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书房,有书柜,有书桌等,当然每个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尽相同,但一些家长就没有这种意识。从我的教学中,我就发现重视学生学习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学习相对就好一点,这样的家庭的特点就是经常与老师沟通,只要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