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多媒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感受大草原的美丽辽阔和蒙汉两族人民浓厚的情谊。2.能力目标(1)体会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事物的动态。(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读懂课文,从中受到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内容分析《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叙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的情景,词句优美,想象丰富,比喻生动,内容真切,既写景又写人。写景,作者先写草原的自然环境,再写牧民的生活环境;写人,先写主人迎接远客,再写蒙古包外热情相迎,接着写蒙古包内的热情款待,最后写饭后主客联欢叙情。不仅描写了大草原“一碧千里”的美丽景色,还表现了浓郁的草原风情,表达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歌颂民族大团结。2.教学重点认真阅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体会草原的美丽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突出重点的相应对策:通过朗读、默读,指导学生找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句子,理解重点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群马疾驰”等,体会草原辽阔美丽的自然环境和牧民的生活环境,通过分角色表演、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淳朴、善良的蒙古族老乡对汉族同胞浓浓的亲情,从而达到认知目标。3.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末尾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突破难点的相应对策:指导学生阅读,运用各种形式来反复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采取分角色表演、激发想象、入情入境、模仿作诗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三、教学对象分析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黄土高原,对草原景色及其风土人情知之甚少,如果不能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就很难体会淳朴善良的蒙古族同胞对汉族同志的满腔热情,更不能理解作者在文章末尾所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点是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为帮助学生攻克这两个难点,我制作了“草原风光”和“待客——联欢”,使学生边欣赏边体味,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理解作者初到草原的新奇、惊讶、舒服,又体会到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远客”的热情和“在蒙古包内盛情款待客人”的真情,更体会到夕阳西下、主客依依话别的深情,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家用清新的笔触,不仅描写了草原的风景美,而且也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人情美。为了把这课上好,在设计上力求追求:①设计“新”;②教学“美”。教学这篇美文时,打破常规的教法,紧紧抓住文章结尾的诗句来切入教学,围绕“蒙汉情深”展开教学。在教学时又扣住单元读写训练重点“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从中深切体验“蒙汉情深”的人情美,并动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将生动的文字描述变成更加形象、富有感情的画面,发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了审美教育。五、教学媒体设计1.关于歌曲“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课前听这首蒙古族民歌是为了引起学生对美丽的大草原的遐想激发学生兴趣,适时导入课题,引入第二课时的教学。2.关于草原风光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时,为了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使学生对陌生的草原有身临其境之感,制作了极富动感的画面展示草原风光,引人入胜。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丽风光,同时营造了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头脑中建立了草原美景的立体画面,把学生带到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3.关于文字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光靠情境渲染是不够的。因为情境创设只能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要真正理解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还要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并适时出示重点句,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并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4.关于“待客”、“联欢”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记叙了蒙古族同胞热情款待汉族客人的情景和表演节目的场面,文字虽然浅显,但学生对蒙古族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比较陌生,对蒙古族风味的食品和赛马、摔跤、套马等节目一定很感兴趣,所以我买了几盘有关草原风情的光盘,把和课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