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课题:《我的空中楼阁》教学重点:课文第一部分。教学难点:理清本文思路,明确作者选择的两个立足点。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一)复习旧课复习:《提醒幸福》一文的思路是怎样的?是纵向思路还是横向思路?明确:提出问题请从此注意幸福――分析问题什么是幸福――解决问题如何珍惜幸福享受幸福属于纵向思路。作者李乐薇,台湾省作家。本文选自台湾省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第一集。(二)引入新课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提问:标题很新颖,题目为“我的空中楼阁”有什么含义呢?要求初读课文,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明确:两层含义:一是指“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山上的小屋(实写);二是指“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虚写)(三)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朗读,个别朗读,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四)研讨课文1、本文实写的是“立于山脊”上的我的小屋,虚写的是寄托情感的“空中楼阁”,文章由实而虚,细细朗读课文,试找出文章由实写转入虚写的关键段。明确:第九自然段。2、本文着重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构上可分为几部分?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角度来进行描写?明确:可分为两部分。立足于小屋之外和小屋自身这样两个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是文章分为两部分的依据。3、研讨第一部分:A、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第一部分应该划分到第几自然段?明确:第一至八自然段。B、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小屋与哪些周边景物的关系?明确:小屋与小山、树的关系。C、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明确:分为三层。第一层(1-3):写小屋与山的关系――立足于山外。全景。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第二层(4-7):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上。局部近景。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出小屋的“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第三层(8):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下。仰视中的局部远景。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4、小结:第一部分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感觉上很和谐,很优美,清新自然,而且写得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五)课堂作业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大节课题:《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教师:刘咏梅教学目的: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课文第二部分。教学难点:理清本文思路,明确作者选择的两个立足点。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一)复习旧课课文分为几部分?分段的依据是立足点的变化,文章的立足点是怎么变化的?本文的思路是纵向还是横向?明确:两部分。小屋之外与小屋自身。横向思路。(二)研讨课文提问:1、第二部分如何划分?写了小屋与哪些周围环境的关系?描写的立足点在哪?明确:第二部分(9-18)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虚写。立足于小屋自身所见。2、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要求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找出每一层的关键语句。明确:可分为四层。第一层(9-10)写小屋的花园与山上的云霞。重点研讨:背诵第九自然段,领悟这一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这段话运用了对比和排比。层层缩小,以突出“领土”的有限,以及“我”对“领土”的珍爱之情。)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比喻,新颖奇特,令人拍案叫绝。)第二层(11-12)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试找出关键语句。1、小屋在山的环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比喻。将光的作用比喻为“花蕊”的绽开,生动形像地写出了小屋与群山在不同时段中的视觉变化。)2、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