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226511)如皋市白蒲镇勇敢小学顾明珠(0513-87895327)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往往觉得数学较枯燥,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做到用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景与物、人与事为背景,以生活为载体,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认识到数学问题来自生活,从而消除枯燥感,能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它并不神秘。另外,还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案例1: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根据圆的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为什么汽车、自行车的轮胎都是圆的?能不能做成别的形状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既不感到陌生,又觉得新奇,纷纷结合实际生活现象展开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再通过“车轴的安装位置”的讨论与对比演示,使学生较容易认识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圆的基本特征。案例2: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可提出“为庆祝元旦,班里准备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些?”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要事前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课中再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做出合理的决策。1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儿童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传授新知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教学中只有把新知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境,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等,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角的知识时,可以从学生熟知的红领巾、五角星、桌椅、折扇等事物中,传授角的组成;让学生在具体的实物感受中,感受角的真实存在,从而抽象出“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在圆锥里填满沙子,把圆锥里的沙子往圆柱里倒,看几次可以填满圆柱,从而顺利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变得活跃,学生也变得积极主动。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增加实践性、操作性与探索性”、“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做”数学,达成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生生活“数学化”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智能成长的过程。案例3: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来认识概念:通过3个人来均分一个苹果、一堆苹果,认识“一个整体”;通过将“正方形纸分成大小相同的4份”,来认识“平均分”;通过将“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认识到分法的多样性;通过“表示其中的21份、2份、3份分别是1/4、2/4、3/4”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