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预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P62。〖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四年级下册编排了三角形的认识,其中有一课是专题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材在这一课的编排上首先通过一幅主题图———小明到学校有三条路可走,先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接着教材编设了学生动手活动画面,有意识地指导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将不同长短的4组纸条拼接成三角形的过程中去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从教材方面来说: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二学段学习。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之后,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图形特征与性质,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不少关于三角形的感性认知,基于本节课的内容设计,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领会能力,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法为主,直观展现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和“围不成三角形”的情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成会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较短两边)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应用这一关系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运用所学解释一些生活现象,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事实。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在探索图形特征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经历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会判断指定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其简便方法是将较短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最长边)比较。※难点:了解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无法拼成三角形;准确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中“任意”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学具:每人一袋(内装16cm的纸条两张,小剪刀一把)〖教学过程〗一、回顾,提出研究的问题。师:还记得什么是三角形吗?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师:是的,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我们不妨思考: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生:生:(让学生展开争论,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师:都有自己的想法,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二|、展开探索,解决问题。(一)第一次操作8分钟1、明确任务(2分)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一条16厘米的线段,你有办法把它变成三条线段吗?生1:生2:把它剪成三条线段。师:可以吗?生:可以。师:我们可以在这儿剪,也可以在这儿剪,但是只能剪几刀?(生:两刀)同时为了研究方便,只剪整厘米数,写在旁边,好不好!生:好。师:请听要求:要使这三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能行吗?剪一剪,围一围,开始——2、动手操作,寻找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2分)生:(活动中,师巡视,要找到两条极短的如14,1,1以及9,3,4)3、展示5分(1)展示围不成三角形的情况(先请一学生展示剪下来的三条线段,围一围,发现围不成。)1分师:大多数同学已经做完了,咱们一起先来欣赏这位同学的作品。生:(上来投影,摆好,师最好把两端相接)师:你给同学介绍,你把16厘米分成的三段分别是几厘米。围没围成三角形?生:我第一条边的长度厘米,,第二条边的长度是厘米,,第三条是厘米。师:我把这数据记录下来。(右边板书:)师:好,请回。(再请一学生展示)1分师:谁也没围成,但是数据不一样。(选9、3、4接近的)你也和刚才一样介绍下。生:我这条边是厘米,,这条边是厘米,,这条边是厘米。师:我也记录下来。(2)请生介绍围不成三角形的经验。2分师:要使它围不成,,有没有特别好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若生:只要两条很短很短,另一条很长。(要及时总结)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真好,他关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