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现实向右,写作改革向左傅丹灵曹勇军原载《语文学习》2015,2曹:傅老师好!看来高个性、高消耗和高期待的写作教学造成的“高风险”很难让所有人满意,并且批评之声不断,也因此写作教学的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一期我们聊一聊写作教学改革这个话题。傅:曹老师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陆正值“文革”时期,美国也在经历巨大的社会变化——质疑传统观点,从以欧洲为中心的观念中摆脱出来,美国语文教育发生巨变:全语文教学(WholeLanguageMovement)挑战传统语文教学,写作教学中的过程式理论和实践(ProcessTheoryandApproach)挑战结果式理论和实践(ProductTheoryandApproach)。曹:什么是“全语文教学”?傅:这是亚利桑那古德曼教授(Goodman)夫妇发起的,从小学语文开始。2014年12月我参加了一个会议,听了他们回顾全语文运动的报告。全语文这个“全”是“完整”的意思。它强调在一个人全部的学习阶段中,包括学前,要把教育的意义与技巧、形式与内容、个人与社会环境全部结合起来;学校的学习应当与真实世界的需要和实践发生关联,以培养“完整的孩子”;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其校内外的生活等,以培养终生学习者。曹:看来全语文教学大致相当于国内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傅:是吧?写作教学的改革是在全语文教学的背景下,在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心理语言学的框架基础上开展的。传统上,学校写作不是为了练习语言(如小学阶段的写作),就是练习不同类型的模式(如初高中的写作),写作不过是精心构思的想法或演讲的书面记录,教师是唯一读者,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分数或者达到老师的期望。所以学校写作几乎不具有个人意义,与现实生活也没有联系改革从解决写作的基本问题开始:什么是写作的真实性?人们为什么需要写作?作家又是怎么写作的?等等。普利策奖获得者、新罕布什尔大学写作与修辞中心的主任唐纳德·莫雷教授1968年出版了《作家教写作》(AWriterTeachesWriting),对传统写作教学观提出了质疑,认为写作是一个发现、探索未知和形成新知识的过程,能不断扩充知识和更深入地挖掘思想;写作是学生交流、表达和呈现想法,要像真正的作家写作一样,让写作与真实的生活目的和学生的个人意义联系。因此倡导真实写作、过程写作,这给美国写作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1972年,莫雷的同事唐纳德·格雷弗斯教授出版了《写作:老师和孩子并肩战斗》(Writing:TeachersandChildrenatWork),形成了改革热潮。曹:我喜欢这个标题!“并肩战斗”准确概括了写作教学的本质!您怎样看待传统的写作教学?傅:传统写作教学教师感兴趣的是学生已写好的作文,至于完成作品的过程老师并不关心,教师的评语也往往比较笼统,学生读后置之一旁不再理会。这种教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学生得不到教师足够的指导,对提高写作水平帮助不大。随着写作的真实性被引入学校写作,大家开始质疑像命题作文这类传统方法。许多学者认为命题写作不仅鼓励学生去写虚假的东西,而且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挤压了他们写作的空间,因为你很难让一个人去写一个他不感兴趣或者没有经验的命题。莫雷就曾经在教师面前展示过他面对命题时的困境。当时写作题目好像是“你最喜欢新罕布什尔的哪个地方?”是观众提出来的。在全场超过3000个教师的注视下,他挣扎了15分钟,最后说:“我没法写,因为我在新罕布什尔没有最喜欢的地方。”这个例子说明即使一个写作经验丰富的作家也不一定能完成一个既定的题目,更何况没有多少写作经验的学生?因此,给学生写作的选择和自由是写作改革的重要建议。曹:我们也有写作真实性的思考,但主流意见还是强调课堂写作的独特性,把真实性局限在选材和写作主体真情实感的表达上。民国以来,许多语文前辈就已发现,写作有两类:一类是训练写作,一类是实际写作。它们彼此联系又很不相同。首先,它们的范围不同。前者仅仅是指完整成篇的文章;后者则范围更广,形式多样,可以洋洋洒洒,也可以三言两语,如批注、题词等。其次,两者功能不一样一是为了练习写作能力,一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它们的程序不一样。实际写作是有了表达的动机和实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