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秒的认识——制作计时器作者姓名:王锐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六小学地址: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前山粤海中路2608号香洲区第十六小学邮政编码:519070电话:13727873786Email:wrdream532@sina.com秒的认识——制作计时器教材分析:《秒的认识》,人教版数学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了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有认识钟表和认识时间的基础上,来学习时间单位时、分、秒,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秒”这个时间单位。在对比关于秒的认识的多种版本的教材,发现他们在秒的由来、秒的制作,秒的使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略,从数学化教学的角度来讲,这些被忽略的部分就是教学的一个断层,不弥补上这个断层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不符合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因此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与编排: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充分体验秒的由来,在动手制作秒的计时器的过程中,感知分与秒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利用计时器去测量各种声音,把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东西,真正彻底体验这个时间单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秒的由来,进而认识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交流、合作及探究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具体体验秒、感知秒,促进他们个性思维的发展,为后续同类知识的学习积累一些较完整的数学经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中,产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教学难点:1、借助丰富的活动,使他们经历从自定义单位到公认单位的过程,充分体验秒这一时间单位的产生。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工作纸、沙漏。教学过程:一、寻找统一的时间单位。1、寻找自定义单位利用PPT分别播放两段音乐,让学生比较这两首音乐时间的长短,但是这两首曲子的时间太接近了,很难判断出来。怎么办呢?老师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的想法很多,教师请学生在这些方法里找到最简捷的方法—同时播放两首曲子。于是,教师开始同时播放这两段曲子,这样很容易就比较出第二首曲子的播放时间比较长。正当学生还沉浸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喜悦中时,教师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三首曲子呢,五首曲子呢,甚至更多一些,100首曲子,我们还能用这样的方法比较吗?通过这个问题迫使学生去寻找能够记录时间长短的单位。经过思考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出:有的可能想到用拍手:比如第一首曲子相当于拍10下手的时间,第二首曲子相当于拍12下手的时间,而第三首曲子相当于拍15下手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比较出这三首曲子之间的长短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还有可能想到用眨眼睛、数数、敲桌子等方法。学生找的这些方法就是在用“自定义单位”来记录曲子的长短。自定义单位:这时我让学生用自己想使用的方法,测量比较这三首曲子。声音自定单位测量结果1232、公认单位—秒在放完音乐之后,在学生自己的测量结果中,他们会发现第三首曲子的播放时间最长,第一首曲子最短。这时教师可以追问学生“这三首曲子的播放时间分别有多长?”,这时,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那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再次对比测量结果学生会发现自定义单位不同,结果不同,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怎么办?于是,有了“统一单位”的必要,这时,我向学生介绍现在人们常用的“统一单位”,就是公认单位“秒”。二、体验1秒有多长。什么是1秒呢?1秒钟,看不见、摸不着,究竟有多长呢?这时教师拿出拍子机,“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滴答声。”“滴答一声经过的时间就是一秒。”教师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滴答”声数数,在观察、倾听、数数中,充分地体验“1秒”!1秒能做些什么呢?教师开展了本节课的第二个小活动。估计做到实际做到写出自己的英文名字呼吸1次眨一眨眼睛写出自己的班级首先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能否在1秒内完成以上工作,在能做到的方格里打勾,然后我再计时,看实际中能否真正做到。三、制作秒的计时器。学生知道了“一秒有多长”,“那怎么样用秒来测量时间的长短呢?”。这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一下:古代人们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