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巧通文言的任督二脉2014年株洲市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主讲人:刘慧琳各位老师:大家好!2014年株洲的中考工作已经尘埃落定,作为兼具合格与选拔功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检测,这场考试对于广大学子、教师和学校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考试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中考试卷对学科教师今后的学科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导向功能。因此,及时对我市2043年中考语文试卷进行分析,对于明确方向、改进教学、提升质量、提高明年毕业班复习效率意义重大下面,本人着重就2014年株洲市语文中考试卷中文言文模块的试题给大家作个简要解读和评析。望——考纲解读闻——原题呈现桃花源记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便要还家(通“邀”,邀请。)②乃不知有汉(竟然)21.翻译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答: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答: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问——考点扫描20、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1、翻译句子;22、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望闻问切——巧通文言文的任督二脉第一、巧通——词义理解一、题目的考点分析(考点:词义理解)本次考的都是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文言文与现代文是一种传承关系,大部分词语意思都没有变化;只有少量的文言实词用法特殊,与现代汉语有差异。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据统计,中考文言文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二、解题思路的分析解答时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主要运用语境法(联系上下文)、关联法(联系所学词汇)可得出答案:(1)要:通“邀”,邀请。这是考查通假字,主要是记忆。(2)乃:考察的是实词,主要落实日常的识记。三、题目的拓展及变式分析1、对词义的考查有实词,也有常用的6个重要虚词(之、其、而、以、于、乃)。2、题型也可结合其他课内文言文变成选择题,即:“请选出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或“请选出意思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是()”,这类题考查的多为一词多义。解题时,要用“语境法”和“关联法”,先逐一确定各个词语的意思,再进行判断。四、反思及感悟。1、注重积累,加强知识的联系。因为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熟悉的东西人们自然会有一种亲切感,这种感觉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进行回忆、比较、归纳,找出规律,运用纵向联系,多积累。2拓展运用,学会举一反三。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也不外乎课内的重点词和常见词的迁移。“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要做好课内的功夫,课外自然水到渠成总之,巧通词义任督二脉方法归纳为:联系语境大胆猜,整理归类细心记,实词用法靠积累,“之其而以”找规律。第二,巧通——翻译句子一、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力求通顺。2、标准:信、达、雅。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3、方法:增、删、调、对、换、留。二、解题思路的分析1、抓住关键词,注意得分点。在中考中翻译句子一般都要有明显的两个以上的得分点,主要是150个左右的重要实词和常用的6个重要虚词(之、其、以、而、于、乃),及常用文言固定短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答: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分,译错一个字扣1分)2、采用直译法,注意看句式。补足省略成分建议用括号括起来,还要注意特殊句式并写出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三、反思及感悟:在文言文教学中,关于翻译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1、以自主翻译为主,发挥学习主动性。打破教师的一言谈,让学生大胆“下水”,在不断尝试体验中总结规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自译,互译,讲评三者结合提高文言文翻译的效率。2、以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