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2012《品德》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历史也是可以探究的武汉市江岸区二七小学付勤[关键词]:历史探究历史思维历史理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教材的使用与研究已经经历了十年,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以传授和传递的被动式历史学习也要作相应的变化。一种旨在增强历史理解、培养历史思维的探究式教学理念日益确立。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学高段中的历史部分知识如何开展教学,老师们心里没有底,困惑重重:1.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基本是空白,主要是依靠老师上课的传授,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显得单一,很难体现主体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2.品德教师大部分都是兼职,本身对历史知识也很欠缺,担心课上会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学生的提问不能解答的现象。3.教材也没有系统的去编排历史内容,只是在某些章节零散的出现一点,并且与政治、社会生活部分混合在一起,所以往往被忽视。例如六年级上册中只在第四单元第10课《寻访伟大的古代文明》中出现了世界历史;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第一个话题中出现了有关民族的历史;在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5课《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中出现了“一战”和“二战”的历史。来自学生、教师、教材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所以小学历史的教学有必要开展深入而持久的研究。下面我就结合孙民老师上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和自己上的《亲情源远共融共存》两节课总结出历史探究教学四环节。一、贴近生活寻历史中国历史悠久,年代久远,离学生有很大的距离,这就容易导致教师一言堂或自问自答的现象发生,所以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开课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建议有三:1.寻找与历史人物或事件有关的道路名、广场名等公共场所导入。2.寻找学生身边,学校周边,区县附近这样小范围内的可用资源导入。3.寻找历史遗迹、文物或家庭祖传物品导入。1获2012《品德》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教学片段】:师:老师从武昌的起义门,然后到了武昌的彭刘杨路,这时彭刘杨路的尽头就是阅马场,然后我的车又经过了拜将台、红楼,过了桥就来到了汉口的中山大道,然后经过中山公园和解放公园。细心的你就会发现实际上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历史的足迹。你们发现这些地方与哪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关?【《亲情源远共融共存》的教学片段】:(课件出示楚河汉街美丽夜景图片)师:这是武昌的楚河汉街,楚河”全长2.2公里,连通东湖和沙湖,汉街创造六个中国之最,被誉为“中国第一商业街”。(课件出示五个文化名人广场的人物雕像图)有昭君广场、太极广场、知音广场、医圣广场、屈原广场。这些都是什么年代的人?生:古代名人师:古代名人无数,为什么独选这五位呢?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的历史文化名人二、思考探索明意义“历史探究”的教学方法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问题探讨法。这里的“问题”是指需要通过研究讨论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它是探究的起点和驱动力。史料无言,一项史料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解释,关键要看我们提出的是什么样的问题。从启发探究的角度,历史问题可以分为事实性问题、反思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三种。事实性问题导向信息积累,反思性问题导向价值判断,理解性问题导向思维的聚敛或发散。这三类问题都是同样重要、不可或缺的,因为事实、价值观和思维都是历史学习的目标所在。过去,历史老师说:“学历史就是要背熟四要素人、时、地、事。”所以他一节课就是在不停的讲述一个又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这的确是全面了解历史发展变化全貌的一种方法,但小学的历史部分都是蜻蜓点水,不可能去系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上所提供的资料,再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探究,从而将学生慢慢卷入到历史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中去,明白历史人物的出现和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教学点评】:2获2012《品德》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在学生参观了自己办的小报后结合自己了解的、听到的在小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