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宁乡县第十一高级中学周陶鸿适用对象:高二年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够以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并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微课,选取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重点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原因。讲述时,先从黄土高原这个区域谈起,然后用三个视频演示了土质、植被、地形坡度等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然后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综合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分析思路清晰,阐释问题富有深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有帮助。【设计特色】本节课从“水土流失实验”切入、层层推进,使学生在实验中明知、在社会观察中感悟,给学生一种很强的生活感,变繁为简、深入浅出。教学目标:1.结合图示,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通过图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危害。2.通过试验,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3.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思路教学重点:通过试验分析区域水土流失的原因。课前准备:试验器材【教学过程】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黄土厚50—80米,是世界上最大黄土覆盖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1.教师讲解:概括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受哪些因素影响?2.对照黄土高原地区图,分析黄土高原的范围及其主要地形状况,为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提供一定的依据。3.展示黄土高原独特的位置图(即过渡性),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4.先后使用三个实验,一方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知原理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用定量探究来验证日常感知的方法5.集中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借此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一地生态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提高整体性认识。6.运用整体性原理,梳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梳理本节知识。既加深了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整体性的视角。